蒙元王朝时代,有位回回人官员赛典赤·瞻思丁,他经历了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四代蒙古君王,并深得信任和器重,可谓“四朝元老”。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对蒙元王朝、对元初社会生产的发展都起过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他担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官名,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的六年期间,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都作出过重大贡献。所以在历书上被称作“元代著名的回族政治家、中国的省长之父”。本文就有关赛典赤·瞻思丁的生平和业迹作一介绍。
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元代回回人,又名乌马儿。相传,赛典赤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三十一世孙。“ 赛典赤”在阿拉伯文中原意为“荣耀的圣裔”,即“伟大的贵族”,“赡思丁”的含义是“宗教的太阳”,“乌马尔”的意思是“长寿”。 原籍在西亚的不花刺(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
1221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蒙古军队占领了不花剌(布哈拉),回回人苫鲁马丁和他的儿子赛典赤·赡思丁率骑兵千人前来归顺、迎降。因赛典赤·赡思丁聪明英武,颇受成吉思汗的信赖和重用,任为帐前侍卫,并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
窝阔台汗即位后,赛典赤·瞻思丁又被任命为丰、靖、云内(今山西大同和呼和浩特一带)的都达鲁花赤(军事长官)。后改任太原、平阳二路达鲁花赤。
宪宗蒙哥汗时他被任命为燕京路总管、采访使等职。任燕京路总管时曾鼎力资助忽必烈平定云南。
忽必烈称汗后,实行“文治”和“以汉法治汉地”的政策,对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收到良好的效益。忽必烈“知人善任”,爱惜各族人才。至元二年(1265年),忽必烈宣布“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官制。”(《元史·世祖本纪》)。这就是说,在各路宣抚使司官吏的任用上,让蒙古人任统帅,主掌军事;汉人掌管行政,回回人主掌财赋。 对蒙古人、色目人(包括回族)、汉人等都分类使用。为此,对回回人赛典赤·瞻思丁也委以重用。
赛典赤·瞻思丁被升为燕京路宣抚使。中统二年(1261年)拜为中书省平章政事,统理全国财政,曾兼理发行“中统交钞”,这是中国历史上是较为正规的纸币,且“尚知限制发行”。一时间实现了“国库充裕,战事粮饷供应未曾匮乏”的状况。至元元年(1264年),赛典赤·瞻思丁出任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后并节制陕西五路四川行枢密院所有大小官属。在陕西任职的 三年内,民户增加了3565户,军户增加了12255户,税收增加了6225钞锭,屯田粮增加9721担,节省和买钞331锭,为元军攻打南宋理财备战。在位三年,政绩卓然,还得到朝廷赏银5000两。
元军占领云南后,因统治不顺,矛盾重重。忽必烈深感于“责任失宜,使远人不安”,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决定设云南行中书省,选择了他认为“谨厚”的赛典赤任平章政事,为云南设立行省后第一任行政长官。在赛典赤·瞻思丁主政云南期间,“兴滇之心,事滇之子”。“设署置官,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滇地大治”。他兴屯田、修水利、置驿道、办教育,改革行政制度,繁荣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功绩显赫,威望甚高,深得云南民众的拥戴,百姓们自觉地为他树碑。
赛典赤接受任命后,深感责任重大。他先仔细研究了云南的地理民情等,又于进滇前取得蒙古宗王的信任,解决了蒙古王族与行政官员间的矛盾,取得政令统一。他兴利除弊,大胆改革,改革行政体制,把一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况,按元朝制度编成路、府、州等行政区。以各族贵族与朝廷委派官员结合的方式进行,设置郡县,把万户府、千户所、 百户所改为路、府、州、县。路设总管,府设知府,州设知州,县设县令或县尹,共“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余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加强了元王朝对云南的中央集权制统治”。原来纷乱的局面大为改观。
公元1276年 赛典赤把云南省会从大理迁到昆明,从此昆明一直作为云南省会设立。
治理初步成功,制定合理赋税,促进生产发展是社会安定的根本条件。赛典赤轻徭薄赋,并规定赋税可以根据各地情况以牛、马、银钱等交纳,利用无主荒地建立民屯,尽量改变原始混乱的局面。
赛典赤·瞻思丁在农业生产方面,“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设义仓以贷种子”,“广屯田以积谷”;在兴修水利方面, 首先,除去滇池盆地水患,疏浚河流,设坝闸以节水分洪;在交通方面,“广开云南驿道,建立站赤制度,形成云南省内和至蜀、入黔,通桂以及缅甸、安南(越南)的纵横交错、水陆并用的驿道交通网络系统”;在文化教育方面,“大力兴办学校,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稍兴。”(《元史,赛典赤,瞻思丁传》) 赛典赤积极兴办学校,建立孔庙,购买书籍,迎请四川教师,不遗余力地传播先进文化。改善民族关系是治理好云南的一个根本, 赛典赤采用尽量团结利用不以杀伐为能事的政策,在“攻心”方面取得巨大成果,“诸夷闻风翕然款附”,社会日益安定。
赛典赤父子几年来着力经营云南,使云南出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在赡思丁入云南后,一大批回回人随同入滇,是为云南回族的来源。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这样伊斯兰教也随着传入云南。赡思丁是位穆斯林信徒,对宗教事业十分重视。他在当时的昆明、大理、临安等地相继建立了清真寺。据《马可·波罗纪行》记载,他曾在押赤(今大理)城中见到有“撒拉逊人或伊斯兰教徒”。相传赡思丁曾在昆明建清真寺12座。据说,今昆明市正义路的南城寺和金碧路的永宁寺即为他所建。
赛典赤·瞻思丁任云南平章政事六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病逝于任上,享年68岁。由于赡思丁政绩卓著,为发展经济、文化、教育、 宗教、民族等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逝世后,“百姓巷哭”,人民怀仰,“邦之父老入请诸朝刻石颂功,立庙祀之”。“交趾(缅甸)王遣使者十二人齐经,为文致祭,其辞有‘生我育我,慈父慈母’之语,使者号泣震野。”因其功绩甚伟,元世祖忽必烈闻讯后,诏云南守臣:“赛典赤虽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诛之”,“尽守赛典赤成规,不得辄改”。 成宗大德元年(1297),朝廷追赠赛典赤·瞻思丁为“守仁佐运安远济美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赠雍国公,谥忠懿”。后“晋封咸阳王,改谥忠惠。”
赛典赤抚治云南、建设云南、政通人和、迁昆明、关注民生、兴文重教,他是云南历史上首任省长,也是第一位少数民族省长,是位有作为、爱民的省长,是难得的清官。
赡思丁的子孙后代中也有些有所作为的人物,如他的五个儿子中:长子纳速刺丁,在于其父逝世后,曾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纳速拉丁不仅铭记着前辈的丰功伟业,而且继续努力经营。取赛典赤称号之首音“赛”立姓;次子哈散 (今译“哈桑”),为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三子忽辛(今译“侯赛因”),曾任云南行省右丞;四子苫速丁兀默里,为建昌路总管;五子马速忽,为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其子孙对云南地区也作出了许多贡献,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同样起了很大作用。
根据家谱记载,赛典赤五个儿子的后代大都定居云南各地,分为十三姓,有很多人都为国家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明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和武术家郑和,就是赛典赤6世孙。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城西2公里的杨和乡内,有个历史上闻名遐迩的纳家回族村庄。据《陕西通志》记载:元初,赛典赤之长子、贵族瞻思丁·纳速拉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丁四个姓,居住在全国各省,如宁夏有个纳家户,长安(今西安市)有个拉家村等。那氏回族的祖先正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中国的 “省长之父” 赛典赤,瞻思丁 。
如今,在云南和宁夏的银川等地有些赛典赤·瞻思丁的活动遗址,供后人缅怀、瞻仰和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