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上都河文学>>评论
  共有 5355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元代画家方从义、散曲家冯子振、

  发表日期:2014年4月5日          【编辑录入:admin

    方从义(约1302—1393),元末著名道士画家,江西贵溪人。字无隅,号方壶、又号上清羽士、不芒道人、金门羽客、鬼谷山人。早年入道,师从永嘉人金月岩修道家之学,为龙虎山上清宫正一派道士,金月岩去世后,他离开龙虎山游历全国各地,往来于大江南北,至正三年(1343)曾至大都(北京),结交了不少文人、画家和达官贵人,名臣危素称他为“方外之交”,画家张彦辅曾为之绘《圣井山图》相赠,在当时很有名气,由于不喜谈论时事,独好画,不久即思南归,但这次北游使他大开眼界,对他的画有很大促进。
《图绘宝鉴》录其作品有四十余件,现官方藏品有六件,私人收藏尚有多件:《山阴云雪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云山图》藏上海博物馆,《白云深处图》藏上海博物馆,《武夷放棹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高亭图》、《神岳琼林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后人认为他的画有点“外道”,所以尽管其画格极高,艺术造诣精深,却因为过于不重形似,故影响不如黄公望、倪瓒等人。
方从义用的是一种文人水墨画的格调,属放逸一路,一反古人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风格。每每放笔如急风骤雨,或对客谈笑,游戏而作。皆略不经意,似乎主要用于个人消遣解烦,或和朋友同玩。《图绘宝鉴》说他:“画山水极潇洒,无尘俗气”,清人恽南田赞他:“空灵淡荡,绝去笔墨蹊径”。今观《太白泷湫图》,的确如此。图右上自题:至正廿年庚子岁(1360年)二月望后三日,为彦和老友写太白泷湫图。上清羽客方壶墨戏。下钤白文印两方:“方壶书印”“周大夫方叔之后”。图上作者的印还有“壶”“金门羽客”“墨痴情叟”。
 细看《太白泷湫图》的确是率意天真。画中一突兀山峰,一反常态,并不干笔大面积浓淡皴擦,淡墨没骨写出后施加勾勒,一条幽溪缓缓而下。近处山树几丛,树石勾线刚劲而有盘曲之感,已是不同于一般的技巧处理。而画上部奇峰山形怪异,布满画幅,山势陡峭、险峻。或信笔如写,或勾勾点点,或浓或淡,十分放荡,全无拘谨之意。画风与他的传世名作《武夷放棹图》相近。
《太白泷湫图》保持了他一贯率性而放逸的风格:画面水墨淋漓,充满自然山林之气息,毫无尘俗之味;景色充满野趣,高山奇峰,深谷幽涧,古树老屋,给人隐逸超脱之感
 
  冯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湘乡县山田街(今双峰县梓门桥镇山田村)人。自幼勤奋好学,肄业于涟滨书院。元大德二年(1298)登进士及第,时年47岁,人谓“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今四川境内)、彰德(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

    《行草虹月楼记卷》是冯子振罕见的独立书法作品。此卷作于元泰定四年,为冯子振晚年自书七绝三首赠其友朱君璧之作。在元初赵孟頫、鲜于枢极力提倡追宗晋唐书风的复古风气下,他不为左右,而以黄庭坚为归。此卷书字体纵长欹侧,运笔劲挺,无抖擞之气,接近黄庭坚而较为拙直,自具一种拗执的格调。

     对于冯子振的书法,向来评述不多。《元史·儒学传》谓:“天台陈孚其为诗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凿。攸州冯子振其毫俊与孚略同,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书无所不记;当其为文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涧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清代的沈辰在《书画缘》中称:“(冯子振)虽不以书名,其笔法似宗黄山谷。”
   《虹月楼记卷》作于元泰定四年(1327),为冯子振晚年自书七绝三首赠其友朱君璧之作。从全卷的内容看,可以得知当时朱君璧为青年才俊,冯子振以诗赞的方式,表示对一位形象端庄富有才华的晚辈的褒嘉和推举之意,尤其是诗末“更教江海精神濯,从此声名老更成”两句,更是透出了这位世交长辈寄厚望于朱氏的殷殷之情。

     释文:五茸三泖之邦人物 皆有澄秀之意象 崑山州能为丹绘于翎毛 窠石 僧佛方仙 士女 有朱君璧者 特标致整密 仿佛前古作者风韵 不滞于蹇浅 不枵于浮艳 予于是喜而拈出之 使此声流行天壤间 当有达官贵人之赏识 进之秘书之直 则其黼皇猷而饰 国媸将无所不可 仍赠小诗 卢楞伽作阿罗汉 吴道玄拈自在观 笔墨分毫无俗气 至今名世与人看 朱生年纪方青俊 况复胸中有秀妍 曾见东缣扫丹墨 便堪把玩诧天全 昨日幅謄南海岸 真珠缨络六铢衣 补(普)陀岩下慈悲相 劫劫尘尘最上机 年愈增添画愈精 工夫至到笔英英  更教江海精神濯 从此声名老更成 泰定丁卯腊立明年春日 海粟老人赠并书于多梅之楼.


上一篇:暖春的气息
下一篇:秋天踏歌而行看草原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5285]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8952]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426]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532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