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是深化上都文化研究和地方学研究的一年,是元上都文化网持之以恒发挥上都文化学术论坛作用的一年,是面对困境坚毅前行的一年。
年内参加了《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和《内蒙古地域文化研究(首届)学术研讨会》。对地域文化和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作了阶段性的探索,有关学术论文在中国地方学研讨会宣讲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中国地方学信息季刊选登,中国蒙古学研究中心网和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网都在显著位置选用。
上都文化研究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在学界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中国蒙古学研究中心有专题介绍理事长徐进昌的学术成果。内蒙古师大把“元上都文化网”列入文化类推介,在显要位置登载金峰教授《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序言,评介上都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不断取得学术研究成果。
对上都文化研究学术团队建设和文化工程项目启动作了基础性准备并受到组织部门草原英才工程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中国蒙古学信息网”“蒙古族与蒙古学”栏目发表评介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学术成果,登载《着力打造蒙元文化研究团队 精心构建上都研究学术平台》。
元研会理事长被锡盟委、行署评为元上都“申遗”先进个人。年内新增了元研会会员和理事,补充了新的力量。
年内元上都文化网文章总数达到875篇,新增66篇。浏览人数达到268062,新增3294人次。
一、深入学术探讨 推进上都文化和地方学深入研究
“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九月份在鄂尔多斯举行。北京、宁夏、安徽、湖北、温州、扬州、泉州、巴山、包头、锡林郭勒、呼和浩特等地的学术团体与专家、学者参会。学术交流由宁夏大学校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宁夏政协副主席陈育宁教授主持。闭幕会由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张宝秀教授主持。大会通过了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鄂尔多斯九月共识。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作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成员单位和应约出席的学术团体,理事长徐进昌在研讨会作了大会宣讲。论文《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编入大会论文集。徐进昌的论文《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着力阐述了地方学、地域文化、理论框架、实践与思索等方面学术问题。对上都文化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学术性的总结,进而从理论的层面概括了上都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理论框架表述了新的见解。
论文指出,地方学是一项研究特定地域总体属性的综合学问,通观这一地方的历史与文化的根脉,也关注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独具的特性和总体趋势。地域文化是地方学的经脉和血液,地方学的各项研究方块都本从地域文化的视觉角度来审视和探讨;而地域文化研究要在地方学总体框架下立论和探究,以使这项文化研究规范在地方学的范畴。
地域文化和地方学首先在地域范围上必须有确定的指向,有个核心的区域。其二,必须有独特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性,是某种草根文化、乡土文化的发祥地,并且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和延续力。其三,这种文化形成一定的体系,有相对完整的一个学术理论框架和一定数量的研究人群。其四,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或当今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过或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
建立在北京联合大学的北京学研究所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建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带动了一个学科,建立在包头市的西口文化研究会创立了西口文化学,建立在锡林郭勒草原的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创立了上都文化学。中国地方学联席会已经成为地方学建设的一面旗帜。
地方学各个研究领域一般都应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视角,而地域文化研究应在地方学学科的思维框架和理论指导下进行,以增强其系统性、综合性和科学性.
徐进昌、李建文、温茹雅一行9月参加了内蒙古地域文化研讨的首届盛会。徐进昌理事长介绍了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十年的发展成果和上都遗址申遗成功。宣讲了论文《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编入了《地域文化研讨会文集》。
参加研讨会的有包头西口文化研究会、锡盟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赤峰红山文化研究会、通辽科尔沁历史文化研究会暨孝庄文化研究会、乌兰察布乌兰察布文化促进会和察哈尔文化促进会、巴彦诺尔河套文化研究会、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土默特右旗敕勒川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
研讨会由敕勒川文化研究会会长伏来旺和乌恩主持。由各学术团体介绍了各自的发展情况并对地域文化研究的诸多学术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讨。研讨会印发了《地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内蒙古地方文化研究各兄弟团体开展了学术交流,达成了诸多共识。为今后的内蒙古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二、构建学术研究平台 不断推介上都文化和蒙古学学术成果
元上都文化网发表了元研会理事明珠尔的论文《对元代查干和哈尔苏勒德的考释》。论文以尊崇查干苏勒德和哈日苏勒德的习俗为依据,运用分析和推理判断的方法,在把“牙纛”论证为查干苏勒德、把“牙纛庐帐” 论证为查干苏勒德庐帐、把“皂纛” 论证为哈日苏勒德的基础上,进一步考释了元代尊用查干苏勒德和哈日苏勒德的盛况。
元上都文化网发表了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包玉瑞《成吉思汗法治、德教、礼范的理廉之路》文章。论文指出,成吉思汗箴言所揭示的法治、德教和礼范的廉政之路,一是依法治廉。“没有铁的纪律,战车就开得不远。”二是巩固政权。“国君廉洁,人民安康。草场肥沃,牛羊膘满。”“圣主安于国泰民安,百姓安于上皇清廉。”三是善于学习。”要通过学习增进智慧。”“自知者可知他人,聪颖者学而才知。”“四是理智行财。“战胜敌人时,不可贪财。战胜了敌人,那些财物我们共同分配。”五是修德养心。人的心胸要宽广。“你的心胸有多宽广,你的战马就能驰骋多远。”“若想治身,必先修心,责人之前,必先责己。要会节制所爱。”六是谨言慎行。“与长者相处时,长者未发问,不应发言。长者发问以后,才应做适当的回答。”七是察行任人。“为谁服务,为谁一心。”“君者虽有大权,但无仁爱之心,则得不到众人之尊敬。臣者虽有九德,但无善良之心,像恶狼般的被嫌厌。”八是纳谏从善。“忠贤者的劝告要听取,离间者的美言要三思。”“知己之弊病,问他人而知之;辨治国之失误,向贤者而学之。”九是辨正兴邦。我们知道,承认过错需要很大的勇气。成吉思汗说:“身躯之英雄称一代,智慧之英雄称万代。”
元上都文化网发表张建明《蒙古通用文字的起因》一文。文章指出,蒙古本为兴起于漠北草原的游牧民族,素无文字。1204年,成吉思汗灭乃蛮,俘获了专掌乃蛮大印的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命其重操旧职。当时蒙古人并不知道印章有“出纳钱谷,委任人材”的用途,通过塔塔统阿,印章制度才在蒙古社会生活中逐步得到应用与推广。当时蒙古人已通过金朝降人对畏兀儿文有所了解,当成吉思汗获知塔塔统阿熟知“本国文字”后,“遂命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国言”。这里的“畏兀字”即畏兀儿文,“国言”即蒙古语。以畏兀儿文字母拼写蒙古语,这种特殊的结合方式后被称作畏兀儿式蒙古文。元成宗时,蒙古学者搠思吉斡节儿对这种畏兀儿式蒙古文字体加以改造,归纳整理了蒙古书面语语法,使这种文体更加完整和规范化,并且传播使用到今天。
元上都文化网发表王雅丽的论文《鄂尔多斯与朱开沟文化》经大量的考古发掘证实,鄂尔多斯地区分布着距今约六千年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北支的文化遗存,与中原地区有着共同的古文化渊源。贯穿于整个仰韶文化始终的典型陶器小口、腹大的尖底瓶与瓦鬲在鄂尔多斯地区已有多处被发现出土。
然而,在朱开沟遗址中发现的瓦鬲不仅数量多占全部出上陶器五百余件的半数以上,而且造型别致多样,伴瓦鬲出土的还有斝jiǎ音甲、盉hé音和三足瓮等。这些三足陶器制作工艺十分娴熟精美,具有明显吸收中原仰韶文化因素影响的痕迹,但保持自身演变发展序列的完整性却清晰可辨,展示出了瓦鬲文化在鄂尔多斯地区极盛时期炫目的灿烂,引起了考古专家们极大的关注。
元上都文化网发表吴晓梅的论文《浅析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哈达之礼》蒙古民族崇尚蓝白自然色。在社交互送礼品时,礼品上常配以白布,以示重要、尊贵、牢靠之意,象征纯洁、吉祥和幸福。蒙古社会发展到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国师八思巴喇嘛受其之命,第一次返藏时将哈达之礼带入藏区,传承蒙古地区礼仪习俗,对哈达赋予了宗教色彩,十六世纪随喇嘛教再次传入蒙古地区,发展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习俗。
蒙古民族自古就有崇尚蓝白色的习俗。在蒙古高原上,世代逐水草而游牧的蒙古民族自远古以来就有崇尚蓝色,崇拜大自然,敬慕苍天,信奉长生天的习惯。认为蓝色的苍穹是上苍的色泽,浩瀚无边、纯洁美丽、清新永恒。
元上都文化网发表王雅丽的论文,挖掘成吉思汗箴言的廉政精神,推动廉政建设的思考,文章阐述了廉政文化的概念、特性、内涵,分析了成吉思汗箴言所讲之道对治家治国平天下重要意义。文章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先进文化、诚信文化、道德文化,其核心价值观是务实、为民、清廉。廉政文化为反腐倡廉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要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挖掘成吉思汗箴言廉政文化内涵。
元上都文化网发表徐进昌《公正廉明治军修身推助了成吉思汗的大业》论文。文章指出:成吉思汗在战争中破除各自抢占战利品,对缴获的财物共同分配,实现了力战和公正;力行禁止嗜酒纵欲倡导修身养性防范身败名裂,终成军强国盛大业。圣祖公正廉明,治军治国,修身养性,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成吉思汗成就为千古风云人物,得益于他公正廉明的治军治国应该说是显而易见的,应该成为人们的共识。这是成吉思汗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充分的探讨。回顾成吉思汗廉明创业而集大成,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社会建设也会是不无裨益的。
元上都文化网发表元研会上都星光文章《打造蒙元文化研究团队构建上都研究工程体系》,提出打造上都遗址和上都文化研究文化工程项目
上都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2012年获得联合国相关组织确认。上都遗址十七年“申遗”,这份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意义和它的世界性,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申遗成功证明了上都遗址和上都文化的世界性影响,而上都学的揭示和蒙元文化的研究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确立和阐释上都遗址与上都文化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彰显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上都遗址见证的百年中华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印记与辉煌。让上都标识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作为一个体系与文化工程凸显出来,为现代文明提供历史的借鉴和文化审美的视角。造就一批熟悉上都遗产和历史文化的专业人才和文化群体。这个目标应该确立并一步步付诸实现。
三、《上都河文学》培育草原文学 展示古今草原风采
元上都文化网《上都河文学》栏目是展示草原文化培育草原文化的园地。或对元代诗画的评论与推介,或是对现代草原的感叹与讴歌,元代现代一手牵。从元代文学的品评到现代诗文的创作,共筑草原文学的新篇章。
“上都河文学”发表了包玉瑞的《元朝书画家赵孟頫及对元朝历史的一点辨析》论文指出,赵孟頫是开元绘画风气的一代宗师。“以书入画,书画相通”不仅仅表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和书画之间的关系,而是在精神境界上,彰显了书画的终极目标,那就是人的精神显现和精神寄托。在中国艺术史上独树一帜,他倡导的“古意”,也是其最有名的绘画理论。对尔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元代建立了儒户户籍来保护和优待读书人。立国之初,蒙古族统治者礼遇儒臣,重视汉文化,从儒家经典中学习治国之道。世祖忽必烈大力招揽人才,广收“江南遗逸”,重用汉族儒臣,还命汉族士大夫对皇室成员及蒙古族大臣弟子进行汉文化教育。至仁宗和文宗朝更进一步“亲儒重道”,礼遇文士,尤其喜好书画艺术。
《上都河文学》介绍了元代书画家杨维桢、卫九鼎、钟离,由张建民提供材料一年来共介绍元代书画家、文学家马琬、盛懋、张舜、王振鹏、朱叔重、吴環林、龚肃、曹知白、吴镇、王蒙、朱润德、颜辉、边鲁、鲜于枢等19人,该算是元代文学和书画的一盘精神大餐。
元代出现了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复古倾向。他们由唐人之法上溯魏晋,意欲追求东晋之风韵,从表面上来看是复古,但事实上却是“以复古为创新”。当时,整个元代书风是以追求王羲之平和简静、遒丽天成、不激不厉而风格自远的典雅风度来确立书法的正统。当整个元代书坛几乎为赵孟頫一人所笼罩时,却有数人以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独到的艺术见解,别开生面。如鲜于枢之奇肆、张雨之秀逸、邓文原之疏宕、虞集之沉雄、康里夔夔之俊迈,其中个性最为强烈,以“狂怪”而闻名的当推杨维桢。
杨维桢的字,粗看东倒西外,杂乱无章,实则骨力雄健、汪洋恣肆。如果说赵孟頫是优美的代表,那杨维桢则是壮美的典范。书法的抒情性在他这里得到充分的张扬。学书他反对摹拟,主张不工而工。他认为“摹拟愈逼,而去古愈远”,主张诗品、画品、书品与人品做统一观,认为书品无异于人品。杨维桢性格狷直,个性倔强,行为放达,不逐时流。
在草原现代文学方面发表的多篇作品,或讴歌草原,或品评作品和人物,自树一帜,有独家风味。
“上都河文学”发表了徐进昌《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抒发了雪原的圣洁和阳春白雪的精神境界。“入冬以来,华北、西北、华南、中原,大半个中国屡屡遭遇冰雪和降温。那飘飘洒洒的雪花,挂满了树梢,铺满了山岗,覆盖了所有的城市、乡村和原野。
那无边无际的雪海银天,成就了一个冰天雪国。山川,原野,麦田,树梢,无不改换成了冰雪的色彩,冰雪的韵味,冰雪的情天意海。
万里山河披银装,冰清玉洁大气象。
皑皑原野天作美,树树银花神州香。
那漫无边际的雪的世界,雪的形态,雪的情韵,雪的圣洁,好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上都河文学》发表王雅丽的散文《文字的魅力:书卷气之纸墨飞花》,书写了人生感悟和情趣。“ 当你觉得处处不如人时,不要自卑,记得你只是平凡人。当别人忽略你时,不要伤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谁都不可能一直陪你。当你看到别人在笑时,不要以为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在伤心,其实别人只是比你会掩饰。当你很无助时,你可以哭,但哭过你必须要振作起来,即使输掉了一切,也不要输掉微笑。听故事长大的人,多愁善感,曾为那些爱恨情仇的故事感动得流泪。在思绪万千的时候,一个人品一杯清茶,提起笔记录过往的忧伤和欣喜,为曾经的幸福留下印记。将曾经的心痛画一朵浮云散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
仲夏,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草香味,阳光,轻手轻脚的,透过玻璃窗,暖暖的投射在翻开的书页上,一行文字,映入眼帘:纸墨,是尘中的藤;文字,是心上的花。”
《上都河文学》发表温茹雅《守望拴马桩》,深情地描述了一个上海孤儿的草原情结。“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把酒和奶茶酿成了歌,马背上的家园因为你而辽阔。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深深的铭刻……
草原上的人们不仅用歌声赞美自己的英雄,更是用行动捍卫着英雄的尊严和圣名——在遥远的鄂尔多斯高原,达尔扈特部族世世代代守护着成吉思汗的英灵,蒙古包里的圣灯700多年来从未熄灭。神灯的火焰穿越历史,燃烧着超越时空的忠诚和执着。都说成吉思汗与马有天降之缘,阿巴嘎草原上的成吉思汗拴马桩是留给历史的精神象征,在这里,一个上海孤儿默默地守望着它,他说这是祖先赐给他的福分,保佑他这个漂泊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守望拴马桩。”
《上都河文学》栏目发表《草原明珠·锡林浩特》(遵《平水韵》)锡林浩特草原城,金碧辉煌蒙古营。市内观光人气旺,牧区策马鸟争鸣。一年一度旅游节,八景八珠仙女迎。冬暖夏凉无倦意,春秋愉悦有激情。
物华天宝重资源,人杰地灵轻傲然。牛马快活青野外,羊群漫步白云间。
满山金矿煤炭黑,遍地药材知母鲜。若问牧民何嗜好,飞船火箭上蓝天。
小河九曲十八弯,大梦一醒千百年。可汗夫妻回首望,纱巾飘落在平川。化为清澈锡林水,胜似银蛇吐翠烟。苍莽草原之字画,神奇龙马化诗篇。
锡林国道岭南行,平顶仙台入目惊。原是火山灰积淀,再经沧海剪裁成。
夕阳落幕徐徐下,晚照炊烟缕缕生。诗意无穷猜不透,志书有载说分明。
古刹钟声清腐尘,藏传佛教信徒亲。庙仓重现当年貌,经典闪光为创新。
山上敖包香火旺,寺中塑像镀金身。求神问卜常来往,洪福齐天惠顺民。
现代牧民频进城,蒙包失宠难随行。休言高卧易忘本,难道低沉好事生。
半世睡眠应记取,一丝春梦显真情。肆无忌惮回头看,唯有毡房照眼明。
《上都河文学》发表郭建茂《读徐进昌先生《解读上都》感言》,表达了对上都文化研究意义的认知和解读。“一部草原曲,皓首赋衷肠。激情犹如泉涌,竟日扶笔忙。合阑真鏖战,马嘶声壮。金莲川幕府,济济贤良。北去驼铃,欧亚桥梁。更有龙冈晴雪,滦江晓月,《解读》韵幽长。
细思量,何能忘?忆知青,思教坛,歌盛世,斥贪脏。多少风雨磨炼,赤子寸心香。喜东风,万柳千杨;老骥奋蹄,又谱新章。”
《上都河文学》发表刘克勤《风 生 水 起 五 谷 香——读孙永斌“梦痕”》评述了作家永斌的小说集《梦痕》“读着孙永斌的小说集《梦痕》,我的眼前悠然闪现出一道弯弯的小山沟,蜿蜒的沟里流淌着一曲弯弯的小河,波光粼粼的河面荡漾着一弦弯弯的斜月,皎洁的清辉映着弯弯的河岸,寂寞的岸上酣睡着弯弯的小山村。夜半无钟声的乡亲们追着弯弯的幸福梦。多彩的梦里呵,飞翔着一个个弯弯的故事——这是永斌的家乡,也是我的家乡。永斌是我的小老乡。
永斌在《梦痕》的“后记”中动情地写道,“我出生在农村,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所以我创作的小说,多是农村题材。写农村生活,写乡村和城市边缘的人的生活,试图让作品走近人物,走近心灵,映照人生和生命”。
文学即人学。小说——只要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有鲜活的生活细节,有人物的悲欢离合,有人情的喜怒哀乐,有人性在心灵的震颤,更有人生哲理的升华,能阐述人生,导向人生,就应该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
《上都河文学》发表原北京知青张旭评述长篇小说《我的草原》,“在纪念赴草原插队45周年之际,以煌煌127万字宏篇巨制面世,为中国知青文学史所罕见。
如果说,草原知青文学的“青年时代”,朝气蓬勃、风华正茂中尚夹青涩稚嫩;“中年时代”,激昂热血、奋发图存中略显锋芒思锐;那么,“老年时代”,在走完一个生命轮回的同时,亦启动理性反思的双翅,于黄昏暮色悠悠云烟中,回首往事,展现白天发生的故事,以平实之心娓娓道来,便是其特色和使命了。”
“本书描写的是上世纪六、七十时代,北京知青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前往内蒙古草原插队落户的经历,始于1967年11月,止于1976年5月。本书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通过对知青在草原的生活和工作的描述,向读者全面介绍了处于二十世纪末叶的内蒙古草原,那时的草原牧民仍然延续着数百年前,古老而又原始的游牧生活和生产方式,展现出他们在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是如何生存与发展的;讴歌了蒙古民族牧民宽广的胸怀,强悍纯朴,勤劳勇敢,不畏艰难的性格,以及对外来人口友好的接纳态度;并以知青的强势融入和真诚的付出,在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之后又默默的离去,揭示出在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演变过程。”
四、研究会年内的几个事项
徐进昌理事长受到盟委行署表彰。9月29日锡盟盟委、行署作出《关于表彰元上都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锡党发《2013》7号),对历时16年“申遗”工作中作出积极努力和贡献的34个单位和60名个人进行了表彰。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徐进昌在受表彰的先进个人之列,这是受表彰单位和个人中唯一的一个民间团体的成员。表彰决定先进个人列入:“徐进昌 元上都研究会会长”。
“表彰决定”号召:“各地各部门以先进为榜样,努力工作,锐意进取,不断加强对全盟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繁荣全盟文化遗产事业,弘扬草原民族文化,推进全盟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繁荣美丽和谐文明的锡林郭勒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研究会顾问孙冠军病逝。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法律顾问孙冠军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3年10月3日凌晨病逝。多年来为上都遗址申遗和上都文化研究作了多方面的积极努力。
他走到急急匆匆,发病刚刚一个月,就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他一生以律师为业,被树为内蒙古十佳律师。他伸张正义,维护法律的尊严。对上都文化研究和地区历史文化建设瞩目情深。
到医院见到他,他已经失语。据说他是病倒在讲法律课之时。病床上,他没有留下言语。人生如此匆匆,过去的一切都成为永远的过去。
<记孙冠军>:冠军律师十佳名, 文化结社见识同 。 风雨沧桑有遵义 ,同品滦河论英雄 。 中华复兴文化脉 , 上都研究叙国魂。 故都申遗民效力 ,传承文明好弟兄。
年内有雪漪、温茹雅、包玉瑞、董玉堂新增为元研会理事,有郭建茂先生加盟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为会员,补充了新的力量。
如上,2013过去了,2014来到了。上都文化研究路程还远,探索正没有穷期。
20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