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蒙元风云>>蒙元风流
  共有 6545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元代画家陈琳、方从义、张忠

  发表日期:2013年11月4日   出处:张建民        【编辑录入:admin

      陈琳(公元1260-1320),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仲美。其父陈珏为1253-1258(宋宝佑)间画院待诏。陈琳自小受家学薰陶,画临摹,咄逼真;山水、人物、花鸟,师古人,不臻妙。又得赵孟頫相与传授。

        图中秋塘一隅, 芙蓉斜挂,鸭凫临水远望。体硕脯满的鸭凫,凫身罩染花青,背脊翎毛紧密,运笔工致。画中补上笔致粗犷简逸的芙蓉、水纹、坡石,富有书法用笔之意味,历来认为此即赵孟頫涉笔润色的部分。
        该幅无名款。根据赵孟頫题识:“陈仲美戏作此图,近世画人皆不及也。”及诗塘仇远所题:“大德五年辛丑(1301)秋, 仲美访子昂学士于余英松雪斋,霜晴溪碧,作此如活…修饰润色,子昂有焉…。”可知此图乃陈琳访松雪斋时所画,赵氏深为赞赏并涉笔点染。
       陈琳在绘画上受赵孟頫的影响颇大。 该幅画中水边芙蓉下,有一只野鸭。鸭的用笔细致而不流于工整板滞,水纹和芙蓉的用笔更是活泼粗放,是一幅富有野逸画趣的佳作。根据诗塘上仇远的题跋,这幅画是公元1301(大德五年)陈琳拜访赵孟頫时,在赵氏家中画的。赵氏曾在画中加上修饰的补笔。
     《溪凫图》中野鸭多用细笔描绘,但又有笔墨上的变化,鸭的背部羽毛是根据羽毛的生长规律与纹理,运用浓淡不同的墨线单线勾勒而成,最后只在最凸起的地方晕染两片淡墨,显示出背部整片羽毛的空间感与蓬松感,而野鸭胸前与靠近尾部的羽毛为了与背部区别开,则用了湿润的浓墨,其中胸前还用了破墨法,使墨色更加浑厚而又有变化。颈部又变换了另一种笔墨语言。以粗简的干笔层层皴擦而成,浓出密实。淡处松透。
陈琳描绘此图的手法是工笔略带写意,粗细兼用。笔法潇洒流畅,墨色浓淡变化丰富,风格古朴,具有文人水墨写意画的韵致。

 

   方从义(约1302—1393),元末著名道士画家,江西贵溪人。字无隅, 
号方壶、又号上清羽士、不芒道人、金门羽客、鬼谷山人。早年入道,师从永嘉人金月岩修道家之学,为
龙虎上清宫正一派道士,金月岩去世后,他离开龙虎山游历全国各地,往来于大江南北,至正三年(1343)曾至都(今北京),结交了不少文人、画家和达官贵人,名臣危素称他为“方外之交”,画家张彦辅
曾为之绘《圣井山图》相赠,在当时很有名气,由于不喜谈论时事,独好画,不久即思南归,但这次北游使他大开眼界,对他的画有很大促进。
      方从义善画,又兼工诗文、书法。其画初师
董源巨然米芾,又学赵孟頫高克恭
之法。他的画风格潇洒,笔致跌岩,意境苍茫,无尘俗之气,以幽为其画特色。他善画云山墨戏,笔下的景色多是冷寞,幽闭,尘俗绝少的地方:高山奇峰,深谷幽涧,古树老屋,野水孤舟,给人以深沉、奇特和悲壮之感。他早年的画严谨,晚年不拘于形,用笔奔放,满含激情。传世不多,人以礼求之,始为出其一二。尝言:“太行、居庸天下之岩险,其雄杰奇丽,皆古之名画,余所顾见者今皆见之,而有以慊吾志,充吾操,吾非若世俗者区区而至也。”盖学仙之颖然者,由无形而有形,虽有形终归无形,画能如是,其至矣乎? 


      《图绘宝鉴》录其作品有四十余件,现官方藏品有六件,私人收藏尚有多件:《山阴云雪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云山图》藏上海博物馆,《白云深处图》藏上海博物馆,《武夷放棹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高亭图》、《神岳琼林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后人认为他的画有点“外道”,所以尽管其画格极高,艺术造诣精深,却因为过于不重形似,故影响不如黄公望倪瓒等人。

《神岳琼林图》是方从义传世作品中较大的一幅。图的上方群峰高耸,山下则溪流委婉,小桥连岸,杂树茂密,村舍隐现。层叠而上的山峰,皴以长披麻皴,圆厚流畅,犹董、巨法,而山石的密集的苔点及丛树的密密点叶,则透现米氏遗韵,但已见干笔,点中带擦,更现苍莽。与同时代的王蒙晚年的连勾带皴、带点、带擦,异曲而同工。图中山石用淡墨层层积染,墨气厚重而质感极强。元画的纸本“干笔皴擦”的笔墨特色,在图中得以酣畅淋漓的展现。而方从义用笔之畅快,点厾之洒脱,如其善于章草,画面充满了跌宕的动感,明显地区别于“元四家”之从容静穆。图中有他以章草题款:“岁在旃蒙大荒落三月十一日,鬼谷山人方方壶为南溟真人作神岳琼林图”。1366年作。

 

       张中,生卒年不详。一名守中,字子正(一作子政)、至元至正(1335—1368)间松江(今属上海市)人。至正间,张中曾任本县知县,后调任兴化知县。又据嘉庆《上海县志》载,明洪武间,张守中为本县训导。现无法验证此二《县志》所记二张与画家张中是否系同一人。
           张中画山水师
黄公望,善花鸟,多以水墨点簇晕染,生动而富韵味;偶尔设色,清隽雅致,亦能墨戏。自钤印“游于艺”。作品有1337年作《太平春色图》、1350年作《松溪垂钓图》、1353年作《芙蓉鸳鸯图》、1360年作《鹡鸰图》等。墨笔花鸟,点厾晕染,笔法粗简,墨气浑润,近于写意画法,和王渊的笔墨比较接近,与南宋院体工丽细密的画风有所不同,崇尚清润淡雅。有时作设色画亦清隽可喜。也能画水墨山水,曾得黄公望指点,讲究自然天趣。在一幅《桃花幽鸟图》上,杨维桢
题诗:“几年不见张公子,忽见元都观里春。却忆云间同作客,杏花吹笛唤真真。”现有《枯荷鸳鸯图》轴(藏台湾故宫博物院)、《芙蓉鸳鸯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据乾隆《华亭县志》载,
         其墨笔花鸟,笔法粗简,墨气浑润,近于写意,自钤印“游于艺”,张中在画面中追求清润淡雅的意境。
《枯荷鸳鸯图》,画坡石荻岸,蒲苇枯荷,两只鸳鸯一立一卧,栖息岸边草丛之间。全图构图简洁疏朗。此图表现了张中花鸟画的典型风貌——水墨点染与没骨法并用,笔墨粗简,略带写意,色调淡雅。图中,鸳鸯以干湿不同的墨笔细致勾勒点染,再敷以极其淡润的水色,使鸳鸯整体更加润泽。无论是墨笔还是色笔,笔致都轻松舒秀、简雅古拙。因此,鸳鸯的情调颇为温和,手法介于工写之间具有清逸潇洒的风趣,属于典型的元代水墨花鸟格体。元代的花鸟画家在继承院体花鸟刻画严谨的传统上又加以变化,发展了重墨轻色、勾勒点染相结合的水墨写生技法,张中属于写大于工的一类。
         此图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即右下方岸边的荷秆断茎,水底下添画了倒影,这在元朝画中极为少见。右上有“子政为”三字。

上一篇:浅析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哈达之礼
下一篇:挖掘成吉思汗箴言的廉政精神推动伊旗廉洁城市建设的思考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5278]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8930]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422]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532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