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地方学研究>>地方学专家
  共有 7150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超越自我 道法自然 ——推动鄂尔多斯学研究进入最佳状态

  发表日期:2013年9月20日      作者:包海山     【编辑录入:admin

                   
                                            
         内容提要:
无论称其为学问还是学科,总之鄂尔多斯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鄂尔多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激发学术研究的内在生命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自然动力,才能推动鄂尔多斯学研究进入最佳状态。那么,最佳状态是什么样子,怎样才能进入,进入最佳状态能干什么,本文对此从超越自我和道法自然这两个方面来初步探讨。
         关 键 词:鄂尔多斯学  最佳状态  超越自我  道法自然

         规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对任何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人们不能创造和改变规律只能认识和把握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地区,由于规律得以实现的表现形式不同,形成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域文化。因此地方学研究应该把握好两点:一是本体论层次上客观规律的唯一性,二是认识论层次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把这两点有机地统一起来,就会超越自我、道法自然。
          一、超越自我,要放得开,冲破局限广泛交流
          各个地域的地理区位是相对固定的,而在地理区位上的各种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不仅在内部而且与外界也处于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流动状态。人本身作为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主体,不仅可以请进来、走出去,而且使不同地域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各种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也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由此,人们对地域的界限也有了新的理解和阐释,意识到任何地域都是地球自然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地域文化研究也必然会与此相适应。
         本文所说的超越自我,主要包括个体思维、学术团队研究领域以及地域文化发展三个方面的自我超越。相对来说,个体思维的自我超越是基础。
         “就一切可能来看,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因此各个地方学研究更是其中一个极小的部分。“将来会纠正我们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这些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因素,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因素要多得多”。这与恩格斯所说的人的思维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有关:“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我们应该清楚,地方学研究也“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群体中实现的,也很容易把群体的思维“被看作是绝对的”。例如在谈到鄂尔多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时,常常会提到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和第一个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和设备等。但是只要超越自我,以全球化视野来观察就会看到,我们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只是从一个非常糟糕的、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的经济状况中,勉强实现了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而已,而那个时候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先进的工业经济时代;我们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日本或许只是二三流的技术和设备,普通工程技术人员来帮助安装机械设备并教会操作使用,于是如果我们对日本人说这是鄂尔多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那就会成为一种笑话。
          我们只有超越自我,才能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更广阔的空间比较全面地认识自我。所谓“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而只有在谋全局的基础上,才能像网友在互联网上评论鄂尔多斯学研究那样, “策应一隅,足见奇谋”。
          自我超越需要一定的文化根基。鄂尔多斯三面黄河环绕,南面“一堵墙”万里长城阻隔,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的自然单元;而中间秦直道穿过,形成了南北通道。秦长城和秦直道,有人比喻为盾和矛,也有人比喻为弓和箭,而大秦帝国的丁字形防御体系的结合点,矛盾的焦点和弓箭的射点,正在鄂尔多斯,所以对长城和秦直道的感触最为独特。
         “长城内外皆故乡”,“长城内外是一家”。然而曾经在故乡土地上修筑的一道隔离墙,造成人们心灵的界限。从心理模式和精神状态来看,万里长城是自封意识与开放意识的分界线。小农意识注重的是上尊下卑,对内集权专制,对外围城自封。唐代诗人陈陶在《续古》中诗曰:“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常建《塞下曲》诗云:“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御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幕沙场飞作灰。”鲁迅在《长城》一文中说: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我总觉得周围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在充满开放意识的人们看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早已结束,胆小怕事围城自封的狭隘心理早该改变。我们根本没有必要用奴性的心态,去塑造围城自封、自我树敌、挨打受气、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可怜模样的心理模式,而是用全体中国人民的卓越智慧和豪迈气慨,去营造自由民主、和平友好以及充满鲜花和掌声的和谐的国际社会氛围。因此,我们愿化干戈为玉帛,在内心深处里把用来御敌的万里长城,化作迎接远方宾客的一条圣洁的哈达——在无形的变换升华中,举重若轻,充满自信——这是鄂尔多斯人所特有的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和神态。

     或许这种正是自我超越的境界和神态, 在中国地方学以及国外如韩国首尔学等研究机构中,鄂尔多斯学是第一个把自然法则作为核心内容来研究的学术团体。任何事物的发展“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真正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自然法则,因此鄂尔多斯学必然会把自然法则作为核心内容来研究探讨。

     泉州学研究所林少川、冬青在《泉州学与鄂尔多斯学比较研究》中认为:“将老子、成吉思汗、马克思这三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思想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充分体现鄂尔多斯文化的创新魅力。”之所以能够体现这种创新魅力,就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在本体论层次上,鄂尔多斯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自然法则本身;而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努力把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融为一体。

     文化不会因为民族和地域的不同而分好坏,而是根据揭示和反映客观规律的因素有多少,可以判断有多少正确和错误的部分。探索规律的人有国籍、分地域,而所探索的规律本身是相同的客观存在。我们研究文化,首先注重是否揭示了客观规律,然后再看是谁、怎样揭示的。老子道学、马克思理论等之所以成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智慧最高结晶,就是因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同样揭示了“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规律。这并不是他们个人的东西,也不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东西,而是对人类社会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

     在同一个地球自然村中,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彼此相关的某个地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和首尔市立大学教授张志连,对地方文化研究有三点相同认知:一是超越地方的地方文化研究,二是特定地方文化的微观与综合研究,三是地方文化之间的平行研究。

         我们也努力保持一定的理论高度,跳出地方看地方,将鄂尔多斯当作鸟瞰的对象。人类整体文化是由无数个网线和网结形成的一张大网,即“天网恢恢”;而各个地方文化是其中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网格,即“疏而不失”。我们在全球文化网络上进行整体研究,在地方特色网格里进行微观研究,在各个网线和结点进行对比和平行研究。  
          二、道法自然,要收得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如果说在起步阶段,奇朝鲁、陈育宁、夏日等一批老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的个人魅力和社会影响力发挥了很大作用,那么鄂尔多斯学研究的长久发展,只能靠激发学术研究的内在生命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自然动力。
          自然法则是大象,是真理。老子云: “执大象,天下往”;马克思说:“合乎真理的探讨就是扩展了的真理,这种真理的各个分散环节最终都相互结合在一起”。大象、真理如磁石,执大象和合乎真理的探讨如内化和传递磁力并像磁石一样能够吸引其它铁环的铁环。拍拉图说:“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他们也像磁石一样,能吸引其它铁环”;磁石“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些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这就是有效整合更多的智力文化资源过程,由此就有可能使鄂尔多斯学研究进入最佳状态。  
         鄂尔多斯学研究一旦进入最佳状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就可以在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可以描绘一张发展蓝图,二是可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一体化协调发展。反过来说,为了描绘一张发展蓝图和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一体化协调发展,也可以推动鄂尔多斯学研究进入最佳状态。只有认识和把握了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才能全面而系统地描绘发展蓝图;而描绘出发展蓝图,一体化发展就会更具自觉性和科学性。 
                (一)描绘蓝图
          在相关文章中经常提到“一张蓝图画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学术研究和智力支持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在两方面有所突破:一是不能局限于政府部门把“一张蓝图画到底”,而是汇集和整合社会大众的智慧来描绘这张蓝图,使其成为市民共同的愿景;二是不能局限于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而是成为市民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调动社会大众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
          目前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前所未有,只靠自己以往的经验不可能解决。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资本属性的历史条件下,在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一幅画面中,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这个“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因此应该按照这个“轴心”旋转的规律来描绘发展蓝图。
          马克思说:“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恩格斯说:“每十年反复一次的停滞、繁荣、生产过剩和危机的周期,看来确实已经结束,但这只是使我们陷入无止境的经常萧条的绝望泥潭……而每一个冬天的来临都重新提出这一重大问题:‘怎样对待失业者’;虽然失业人数年复一年地增加,却没有人解答这个问题”;“每一个对旧危机的重演有抵销作用的要素,都包含着更猛烈得多的未来危机的萌芽”。
          我们之所以努力促进马克思主义鄂尔多斯化,与鄂尔多斯文化融为一体,就是因为他们早就看到了我们现在遇到而且还会面临的更猛烈得多的未来危机“最根本的原因”和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鄂尔多斯出现的“危机”,表面上看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和民间高利贷资金链断裂问题,实质上是没有更好的产业、劳动者没有更多就业机会并充分发挥才华的问题。相对来说,不管什么文化,是不是鄂尔多斯文化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有效解决鄂尔多斯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鄂尔多斯学应该重点研究的就是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文化,能够融汇更多智慧的文化。
         (二)一体化发展
      只有以人为本、共同遵循自然法则,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一体化发展。而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对人的身份和利益进行了不同的划分,形成了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城市社会保障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因此,我们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既要促进农村牧区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又要促进城市居民和农村牧区居民一样共同拥有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大量的社会资本、科技力量投入第一产业,使第一产业立体扩展,并且使目前的产业划分界限逐渐淡化,使大农业、工业、科技、文化等产业发生紧密的内在必然联系,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这“经济三位一体”中,劳动特别是高级智力劳动,通过创造和应用科学文化的形成,把自然资源转化为财富并成为资本。从劳动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的角度来看,鄂尔多斯分布最广的资源是沙漠和草原,而沙草产业是全民能够参与的产业,能够融会更多的科学文化并转化更多的自然能量。我们需要以人为本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价值评判体系,在包括沙草产业在内的现代化大农业的立体扩张的产业链条中,不断开创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全新的劳动就业岗位,从而奠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现实基础。

           在本质意义上,各个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最终都会融入全球一体化发展。恩格斯说:“只要分配为纯粹经济的考虑所支配,它就将由生产的利益来调节,而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当社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分配为纯粹经济的考虑所支配”,并“由生产的利益来调节”;而只有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时,才能通过尊重自然法则的人性化的合理分配,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的能力,并由此最能促进生产,使可以合理分配的财富本身更多,从而有条件在一体化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人类会选择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这就是人类共同道法自然。

          参考文献:  

     奇朝鲁主编,《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丛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
 

    编者按:作者包海山 ,资深地方学研究学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鄂尔多斯学研究》学刊副主编。多年来,作为文化研究学者,他一直关注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上都文化研究的进展,给予了有力支持。他的这篇力作值得学人认真品读。

上一篇:鄂尔多斯与朱开沟文化
下一篇:对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8017]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2804]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2941]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8421]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