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论文以尊崇查干苏勒德和哈日苏勒德的习俗为依据,运用分析和推理判断的方法,在把“牙纛”论证为查干苏勒德、把“牙纛庐帐” 论证为查干苏勒德庐帐、把“皂纛” 论证为哈日苏勒德的基础上,进一步考释了元代尊用查干苏勒德和哈日苏勒德的盛况。
【关键词】对元代·查干和哈日苏勒德·考释
查干苏勒德①、哈日苏勒德②和阿拉格苏勒德③是传统而崇高的象征物。元代尊崇三尊苏勒德是毫无疑问的。可由于元朝对三尊苏勒德的记载都被红巾农民起义军焚烧而无资可考,鲜为人知。历史虽然如此,但我们通过对《元史》和《碑文》罕见辞的推理判断,还可以大体上了解元代查干苏勒德、哈日苏勒德和阿拉格苏勒德的尊用盛况。在“考论元代阿拉格苏勒德”一文中对元代阿拉格苏勒德进行了比较详细地考释,所以本论文仅对元代查干苏勒德和哈日苏勒德的尊用盛况,尽自己的水平进行了考释,供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参考。
一,查干苏勒德
查干苏勒德是祭天文化的产物。蒙古人崇拜她。十三世纪上叶,成吉思汗在建立蒙古帝国时,改进原查干苏勒德,将它尊为国家查干苏勒德(按现代话讲,以查干苏勒德作为国徽)。从而查干苏勒德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闻名于世。蒙古宪宗十年(1260),忽必烈继承了蒙古帝国的皇位。用一般推理说,查干苏勒德理所当然成为大元帝国的国家查干苏勒德。在《苏勒德是传统而崇高的象征物》一文中对查干苏勒德的历史和文化作了专题论述。因此,本文根据尊崇查干苏勒德的传统习俗,对所谓“牙纛”是什么神物,“庐帐”为何被称作“牙纛庐帐”,进行了分析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释了将查干苏勒德尊立于大安阁和大明殿的盛事。元代中期重臣虞集在《上都留守贺惠愍公庙碑》上记载道:“世祖皇帝在潜藩,建牙纛庐帐于滦河之上,始作城郭宫室,以谨朝聘、出政令、来远迩、保生聚,以控朔南之交。几乎建国定都于燕,逐以是为上都而治开平焉”。④ 我们只要对这一记载进行分步判断,才能了解到元代尊用查干苏勒德的盛况。第一步是需要判断“牙纛”所指。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解释,“纛是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元代中原儒士把查干苏勒德误认为是这种“纛”。因此,他们为了把查干苏勒德跟哈尔苏勒德区别开,视查干苏勒德上段的牙齿形状(山),给查干苏勒德冠名为“牙纛”。 未按原名称它,可能与翻译讹误有关系。据上述分析,可以判断“牙纛”就是查干苏勒德。第二步是需要判断“庐帐”为何被称作“牙纛庐帐”的原因。那时侯,用处不一样,材质不一样,大小不一样的庐帐很多,可《碑文》记载所指的“庐帐”不是这些,而指的是忽必烈营地的中央宫室。忽必烈在潜藩时期,将“庐帐”建于滦河上游北岸。一方面,征召天下名士,建立著名《金莲川幕府》,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另一方面,奉蒙哥皇帝之命,组织各类专业人才,在桓州东、滦水北,兴建城郭宫室。蒙古宪宗九年(1259),城郭宫室工程基本完成,并且命名为开平,但传统的“庐帐”仍在使用。蒙古宪宗十年(1260)三月,忽必烈在开平的“庐帐”,按照蒙古人即大位传统习俗,尊立查干苏勒德即蒙古皇位。届时,一定会向查干苏勒德举行了叩拜仪式,只是缺少更为详细的记载而已。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判断,“庐帐”,因设置“牙纛(查干苏勒德)”而被称作“牙纛(查干苏勒德)庐帐”,进而扬名于大漠南北。第三步是在前一二步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断了将查干苏勒德作为国徽,尊立于大安阁、三门城楼和大明殿的盛事。(一)中统四年(1263)五月,元世祖忽必烈升开平为上都,确立了上都建置。大安阁是忽必烈即位之后第七年也就是至元三年(1266)十二月,在东华门与西华门之间的大道北,御天门内道北端,Τ字形交汇点北面,仿照汴梁(今河南开封)熙春阁规模和样式建造的。大安阁是上都大内。查干苏勒德是大元帝国的国徽,因此,可以推断元世祖在始用大安阁时,一定把“庐帐”内的查干苏勒德移到大安阁尊立。与此同时,传统“牙纛庐帐”被大安阁代替,完成了它的使命。再说,成宗、武宗、天顺、文宗、惠宗皇帝都在上都即位,当时,他们肯定按传统向查干苏勒德举行了叩拜仪式。根据以上推理,可以判断将查干苏勒德尊立于上都大安阁。(二)元上都御天门、东华门和西华门是对内外具有影响的重要之地。根据在重大国典上尊立九尊查干苏勒德,在一般事上使用一尊查干苏勒德,而且在突出地点尊立查干苏勒德的惯例,可以推知,在每个门楼上尊立了一尊查干苏勒德。尊立左右对称查干苏勒德的现象,在蒙元时期尚未出现。喇嘛教传播到蒙古地区之后,常见这种现象。这说明,这种现象来源于在寺庙前面竖立对称旗杆的做法。(三)忽必烈即位之初,实行两都巡幸制度,冬天在燕京过冬,夏天在上都避暑,而且以开平为主都,以燕京为陪都。至元元年(1264)八月,改燕京为中都。至元四年(1267),在中都附近,始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二月,改中都为大都,从此,大都城成为元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而上都则改为陪都。大明殿是大都正衙,位于宫城南部。于至元十年(1273)建成,殿凡十一间,东西宽二百尺,进深一百二十尺,高九十尺。整个建筑雄伟壮观,豪华富丽。元代诸帝正旦、朝议、登基(指仁宗、英宗、文宗、宁宗等四位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的。由此可以推断,将查干苏勒德也尊立于大都大明殿。
二,哈日苏勒德
“蒙古人很早就创造并祭祀了天的化身即哈日苏勒德。”⑤。哈日苏勒德是祭天文化的产物。十三世纪上叶,成吉思汗在建立蒙古帝国时,将哈日苏勒德作为军队的标志(用现代话讲,以哈日苏勒德作为军队的徽章)。从而哈日苏勒德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闻名于世。蒙古宪宗十年(1260),忽必烈继承了蒙古帝国的皇位。用一般推理说,尊崇哈日苏勒德是理所当然的。在《苏勒德是传统而崇高的象征物》一文中对哈日苏勒德的历史和文化作了专题论述。因此,本文仅对《元史》记载所谓“皂纛”究竟是什么神物,进行了分析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释了元代对哈日苏勒德的尊用盛况。
《元史》记载:“象轿,驾以象,凡巡幸则御之” ⑥ 《元史》又记载:“皂纛国语读如秃。建缨于素漆竿。凡行幸,则先驱建纛,夹以马鼓。....象鞴鞍,五彩装明金木莲花座,绯绣攀鞍条,紫绣檐襦红金屉,钍石莲花跋尘,锦缘毡盘,红犛牛尾缨拂,并胸攀鞦。攀上各带红犛牛尾缨拂,鍮石胡桃拔子,杏叶铰具,绯皮辔头铰具。莲花座上,金涂银香炉一。....行幸则藩官骑引,以导大驾,以驾巨辇。
驼鼓,设金装铰具,花罽鞍褥橐箧,前峰树皂纛,或施采旗,后峰树小旗,络脑,当胸,后鞦,并以毛组为辔勒,五色瓘玉毛结缨络,周缀铜铎小镜,上施一面有底铜㧏小鼓,一人乘之,系以毛绳。凡行幸,先鸣鼓于驼,以威远迩,亦已试桥梁伏水而次象焉。
马鼓,辔勒,后勤,当胸,皆缀红缨拂铜铃,杏叶铰具,金涂□,上插雉尾,上负四足小架,上施以革鼓一面,一人前引。凡行幸,负鼓于马以先驰,与纛并行” ⑦。我们对以上记载只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和推理判断,才能了解元代对哈日苏勒德的尊用盛况。《元史》卷七十九记载第一句就提到了“皂纛”, 第三句提到了“纛”, 第八句又提到了“皂纛”,第十二句又提到了“纛”。 记载四处所提到的“皂纛”,不是指中原古代军队所使用的“黑色布帛纛”,而是指蒙古人尊崇的哈日苏勒德。下面以尊崇哈日苏勒德的传统习俗,剖析一下所谓“皂纛”的文化特征。(一)“国语”是指蒙古人,也就是说蒙古话的人。“读如秃”是蒙古语,汉意为圣匠,也就是多才多艺的工匠。把它联起来看,可以理解为蒙古圣匠。(二) “缨”是指哈日苏勒德的满吉拉嘎。从哈日苏勒德奼拉⑧周边八十一孔下垂的黑色公马顶鬃叫做满吉拉嘎。从远处看,哈日苏勒德的给拉布尔⑨看不清,而满吉拉嘎确能看的清楚,所以记载以“建缨于素漆竿”词句来表达了将哈日苏勒德头部(头部由给拉布尔、姹拉、满吉拉嘎组成的)建在素漆竿上之意。(三)“素漆竿”是指哈日苏勒德的希乐卜。希乐卜是用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桦树竿,为了表示桦树本色(白色),用素漆涂了希乐卜。所以记载以“建缨于素漆竿” 词句来表达了头部与希乐卜的装配关系。再把以上三个词句联起来看,可以理解为皂纛是由蒙古圣匠组装而成的。 (四)“先驱”是指专职宿卫人员。古代,哈日苏勒德的尊立由专职人员去完成的。(五)“建纛”是指在仪仗地点尊立哈日苏勒德的盛况。以上五点文化特征充分说明了“皂纛”就是哈日苏勒德。那么,为什么把哈日苏勒德称之为“皂纛”呢,古代,中原儒臣对蒙古人的查干苏勒德、哈日苏勒德和阿拉格苏勒德了解不深,他们误认为都是跟中原的“黑色布帛纛”一样尊物。所以把哈日苏勒德称之为“皂纛”。因满吉拉嘎的颜色黑而在“纛”字前面加了“皂”字,就成为“皂纛”。
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元史》七十八和七十九卷记载,做一下总括性考释。各方面准备工作就绪后,由皇帝下行幸令,“鸣鼓于驼”,即可起程。首先仪仗队先行,负鼓于马以先驰,与哈日苏勒德并行;然后,帝乗象轿起程;最后扈从军、围宿军、巡逻军、驻防军等从行。“凡行幸,则藩官骑引,以导大驾,以驾巨辇”。到了都城将哈日苏勒德移到宫殿。由大都起程赴上都,由上都返回大都,在整个行幸路程中都以哈日苏勒德作为所向无敌的象征。从元代对哈日苏勒德的尊用盛况看,将哈日苏勒德也在各地各种盛事上一定尊用过。这有待遇进一步研究考证。苏勒德是蒙古文化的承载者,因此,查干和哈日苏勒德文化是研究蒙古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诚恳希望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进行研究和考辨。
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① 《蒙古秘史》称之为查干焘铬,蒙古国仍称之为查干焘铬。 查干焘铬和查干苏勒德在古代是一个概念。因此,中国蒙古民族今称之为查干苏勒德
② 《蒙古秘史》称之为哈日焘铬,蒙古国仍称之为哈日焘铬。哈日焘铬和哈日苏勒德在古代是一个概念,因此,中国蒙古民族今称之为哈日苏勒德
③ 《蒙古秘史》称之为阿拉格焘铬,蒙古国仍称之为阿拉格焘铬。阿拉格焘铬和阿拉格苏勒德在古代是一个概念,因此,中国蒙古民族今称之为阿拉格苏勒德
④ 虞集:《道圆学古录》卷十三,《上都留守贺惠愍公庙碑》。
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第十七期8-10页
⑥《元史》卷七八《舆服志一,舆袼》。
⑦《元史》卷七九《舆服志二,仪仗》
⑧奼拉chara是蒙古语,汉意为,天盘。用白银制作,在中央点上留有小圆孔,周缘钻有九九.八十一孔,以备固定满吉拉嘎。奼拉具有特殊意义。
⑨给拉布尔gilbar是蒙古语,汉意为,吉枪。用铁制作,在姹拉中央点上朝天竖立的。给拉布尔具有特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