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12月3日电(记者勿日汗)内蒙古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徐进昌说,根据史料记载,700多年前,元朝夏都——上都曾拥有具有世界影响的天文科研机构——上都司天台,首任“台长”为波斯天文学家扎马剌丁。
上都司天台又称回回司天台、北司天台,其汇集中外顶尖天文学家用精密尖端的天文仪器,观测星辰变化预言天文祸福,是中国首个研究阿拉伯天文学的中心。
徐进昌说,《元史》等史料确认,上都司天台成立于1271年,历经百余年,编制满员时为37人,职责是进行天文观测和编制历法。司天台地点在上都的承应阙宫,部分考古学家认为,承应阙宫应在上都宫城北墙中段。
帝国时代宣扬“天人合一”说,研究天象,不仅有天文科学研究的成分,更多的是帝王观测未来吉凶的一种手段。元世祖忽必烈建国之初向各地征召科技人才,其在伊尔汗国(今中亚南部至西亚)执政的兄弟旭烈兀汗派遣波斯马拉盖城的天文学家扎马剌丁来到上都,开展天文研究工作。
上都司天台在百年间开展了大量的天文研究工作,把阿拉伯天文学传入中国,也曾派学者到波斯等地访问交流。在扎马剌丁任内,他在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式的天球仪上,又加上中国传统的二十八宿星宫体系,并采用十二地支,标注星体位置,这与现代绘制的中西结合的星图基本一样。
扎马剌丁在上都进《万年历》,并制作了七件天文仪器献给了忽必烈。其中一件就是他制造的地球仪,也是中国第一架地球仪。
这架地球仪由一个大木球制成,画着陆地和海洋。绿色的海洋占七分,白色的陆地占三分(上有江河)。整个表面上还“画作方井”,相当于经纬线用以计算距离。这时中国传统的天文观测也在此进行,并远至北极圈观测日影。
据史料记载,扎马剌丁任“台长”约30年,郭守敬等元代天文学家都曾与他共同工作,并深受其影响。郭守敬创制的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简仪”的百刻环上一刻分成36等份,就是阿拉伯天文学中360°分度制的反映。
元末,上都连同上都司天台被毁之前,一直有许多天文工作者在上都从事天文和历法工作。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征召元代天文工作者继续工作。
元上都位于内蒙古正蓝旗草原,距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于此,1264年在燕京(今北京城)建立元大都后,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元上都和元大都成为元王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首都,历经11帝100余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