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茶叶消费。喝茶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传承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必然和“餐”有密切的关系。“餐茶文化”是中国食文化和茶文化的必要组成。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古以来蒙古人就有喝奶茶的风俗习惯,“蒙古人把茶当成饭,有几顿饭就有几顿茶,而且喝茶的态度绝不亚于吃饭时的那种认真。”(张一元企业茶报)古往今来1500多年,蒙古人追逐水草,放牧为生。熬奶茶,喝奶茶伴随着蒙古民族的历史从远古走到现在,成为一种生活必需的饮品,在牧区有一句话: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新的一天从喝奶茶开始,蒙古族牧民饮食简单,奶茶天天喝,一日三顿茶,特殊的情况下,没有奶茶的日子不好过,在没有牛奶的时候,安排喝面茶或黑茶过日月。奶茶在一天之内常备,往往在晚饭的时候加入一些粮食做的食品。出牧之前或劳动归来随时都能喝上滚热的奶茶,它的作用充实体能,补充水分,抵抗严寒,消化肉食,消除疲劳,又能补充寅吃不到蔬菜而缺少的维生素,间而有之。加工奶茶的原料很简单,不外乎青砖茶叶,牛奶,高原的淡水和少许盐巴而已,这都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干旱的草原,缺少水源,艰苦的时候,冬季走场,有时要融化冰雪熬茶,有的地方不放盐,喝淡茶。牧人们天天饮用,乐此不疲。外来的客人到牧区来,热情的主人首先为你斟上一碗飘香的奶茶。奶茶是这里最好的饮品,清心提神,生津止渴,暖人御寒,一路的疲劳一扫而光。和内地的茶品所不同的不仅仅是有解渴的功能,在奶茶里泡上各样奶食品,炒米,吃上煮好的手把肉,就是一顿营养丰富美餐。这也是牧人的最好的早餐和中餐。罗布桑却丹在《蒙古风俗鉴》中说“吃茶时要就奶皮,奶酪,黄油,奶豆腐和炒米,并要加糖,把这称为最好的食品。”这种饮食习惯和牧民的生产劳作有密切关系,蒙古人主要生活在蓝色的蒙古高原,这里在北纬39度以上,一年内无霜期仅100多天,冬季漫长,高寒少雨,大风暴雪天气经常威胁牧业生产。牧人们为了获取必要的水份和热量,战胜严寒或是沙尘天气,保持能量,喝上一顿热乎乎的奶茶便是其中最好的一种选择。肉食和奶食是游牧民族最主要的食物,牧民称之为红色食品和白色食品。长期食用这种高热能,高脂肪,多油腻的食品。茶叶可以将多余的脂肪冲刷掉,人们常说粗茶淡饭,延年益寿。蒙古人熬奶茶用的就是老粗茶。砖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单宁,蛋白质,酸芳香油等人体必需的营养。也有利尿排毒,化滞利胃,补肾,治疗腹泻,杀菌收敛的功效。这种饮食结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所以传承千百年一直到如今。
相传奶茶的首创者是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后最初生活很不习惯,每天婢女端来的是牛羊肉和奶,不吃不行,吃了胃很不舒服,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先喝半杯牛奶,再喝半杯茶感觉舒服多了,后来直接把茶水掺入热牛奶中一起喝,这就是最初的奶茶。藏族和蒙古族都有信仰喇嘛教的习惯,随着宗教的传播,喝奶茶的习惯也传到了蒙古高原上。生活习惯服务于生产需要。在唐朝时蒙古人的先民就生活在这里,放牧牛羊,休养生息,被内地人称为“蒙兀室韦”,后发展成为蒙古民族。为了完成部落统一战争,完成建立大元朝的南北统一战争,以及征服欧亚大陆的战争需要,要保持作战部队的高度统一,灵活机动,后勤保障必需及时有力,还要获得高热能量满足体力的需要。军旅生活简单,辎重少而精干,才能适应长期征战的需要。喝奶茶,涮羊肉是蒙古民族的一大发明。它有力的支持了战场的延伸,并取得了节节胜利。砖茶很早就被称之为边销茶。砖茶根据原料和制作工艺不同可分为黑砖,花砖,茯砖,青砖,米砖等。砖茶起于唐代太和年间,是蒙古族,藏族,甘肃,西北民族的必需品。也为日本,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所欢迎。被誉为中国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的生命之茶叶。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都要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席卷欧亚长途征战,攻城掠地,人吃马嚼,几万或十几万的军队伙食供应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维系,应该是一个难题,然而, 成吉思汗大军进退自如,这确实是一个奇迹。原来出征的将士在前方打仗,畜群随后相随,牛奶,肉食供应及时,军需自有保证。 剩下的便是茶叶,铁锅,燃料是随手捡来的枯树枝和干牛粪,或少量的粮食,盐巴用量少,随军携带方便。
喝茶原本是汉民族的生活习惯,进而演变成一种文化。中国是生产和饮用茶叶的王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这神奇的树叶早在远古时代就飘洋四海,出口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连最难行走的川西高原,澜沧江畔,青藏高原也开辟了茶马古道。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走遍了世界各地。
茶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把奶和茶放在一起加工成一种新的饮品,在当今时代有多种品牌,但蒙古民族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实践者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人,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牧人进了城,但是喝奶茶习惯并没有改变,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汉民族同袍,长期同蒙古民族一道建设保卫边疆,入乡随俗,也爱上了喝奶茶。城里的人不经营牧业,也不在牧区生活,大多数人每天早上要喝奶茶,这里的人公出,旅游或到外地工作,常常想念飘香的奶茶。
蒙古高原自产牛奶,大青盐,唯独不产茶叶,自古以来茶叶来自我国南方茶区。砖茶属于紧压茶。是用绿茶,花茶,老青茶等原料经蒸制后放入砖形模具压制而成。主要产于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其中一种砖茶产自湖北赵李桥茶厂,清代在湖北蒲圻洋楼洞生产。近代移至蒲圻赵李桥茶厂集中加工压制。规格为34×17×4厘米。现称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其产品包装用蒙汉两种文字说明;“我公司是国家确定的青砖茶定点生产企业,大量生产始于咸丰末年。本公司所产‘川’字牌青砖茶,则按照传统工艺,采用现代技术,精选原料精致加工而成。本产品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具有青砖茶特有的口感与风味。历来深受消费者欢迎,是边疆牧区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这条信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定向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早在1861年慈禧太后宫廷政变以前,这种砖茶就生产并销往蒙古高原等牧区,成为牧民生活的必需品。古往今来,生活在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上的牧民就奶茶的习惯。但是,在没有制成砖茶以前,是用筐装了茶叶运往北方的。 为蒙古民族的人们所接受,但路途遥远,交通工具落后,南北温差大,茶叶质量难以保证 ,成本昂贵,只能为少数贵族所用。因而销量很小。只有改进技术,缩小体积,保证质量,方便运输,降低成本,才能被广大牧民所接受,促进批量生产和销售。在这方面山西的商人做出了贡献。
150年前,从产茶区域到消费地蒙古高原,中间相隔2000多公里,每一块砖茶都要跨长江,过黄河,穿越长城,走过荒漠,来到草原,在牧民的手里消费掉。应该是源源不断大批量的生产和运输。这个商机的出现和成熟市场的培养形成,我们的先人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走过了多少艰辛的路程,直到南北的商人达成协议,形成共识,投资建厂,生产产品,再经过长时间远距离的运输,到达目的地。以当时的物流环境和交通条件,也是很艰辛的。按着历史记载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之后,茶叶也走进了西藏, 公元七一零年唐金城公主进入吐蕃,出嫁弃隶缩赞赞普。吐蕃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茶叶进入蒙古高原古代少有文字记载,只是到了近代,这种奶与茶的结合日臻完善,成为千里草原上牧民们的一种代代延续生活习惯,一种文化,实际上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飘香的蒙古奶茶,它不仅仅是一种解渴的饮品,喝奶茶往往要和其它民族食品共用,熬制奶茶看似简单,好喝与不好喝大不一样,要从茶色,香气,形态,味道四个方面品尝好坏。手法,程序,水质很重要,茶叶和牛奶的比例要恰到好处,茶叶的清香,牛奶的甘酥兼备,有时也在茶里放些奶油,小米或炒米,熬制成米茶,别有一种香味,但这不能熬成粥。有经验的额吉(蒙古语妈妈)在熬制奶茶时用扬沸腾的办法降温,以保持牛奶的营养不被破坏,新熬制的茶要及时喝,不能放置时间过长。有一种很好喝的奶茶叫锅茶,锅底下自带加温火,保证奶茶滚烫,锅内放入奶食品,牛羊肉干等食品,非常受欢迎。许多到内蒙古旅游的朋友 即使第一次喝上奶茶就很喜欢。在这里住上三五年,你就会忘不了,放不下,这也许就是奶茶的魅力所在吧
在清朝康熙年间,康熙亲征并打败了反叛朝廷的蒙古葛尔丹部落后,康熙皇帝在锡林郭勒的多伦会盟内外蒙古48个王公贵族部落首领,颁布诏令,广开商埠之后,内地商人云集多伦,张家口,包头等地,旅蒙商的行踪遍布草原。蒙古高原和内地有了广泛的经济往来,我国南方的茶叶被制成茶叶砖,西口茶集中销往包头,东口茶集中销往张家口。再源源不断地贩卖到边疆草原,在最原始的商品交换中,一块砖茶换一只羊也是常事。长期以来牧民对茶叶的依赖不亚于粮食。
边销茶自古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为维护边疆各民族人民的生计,为国家的稳定,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做出了贡献。1992年国家建立了砖茶储备制度,在六个省区设立了25个生产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特殊管理,规定指导价格,国家给与金融扶持,保障供给,满足需求。
在新的形势下,人们发现砖茶里面含氟量超标,长期饮用患有氟斑牙病,引起骨质疏松腰腿痛等病。这就要求厂家在选料加工上改进,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产品,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有益于健康的砖茶面世,也有不少小消费者选择了如普洱茶来熬制奶茶,味道也很好。
编者:欢迎王忠林先生的到来。草原的历史和现在都需要有丰富和优美的文字表达。欢迎有意者赐稿。欢迎大家在“上都河”文学耕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