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深夜,一个喜报从俄罗斯圣彼得堡传回中国呼和浩特: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圆满成功!
喜讯传出,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一片欢呼……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申遗代表团成员纷纷鼓掌相庆。
各国代表团向中国代表团表示祝贺,中国政府和内蒙古代表团全体起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以及出席大会的190个国家的代表表示感谢。
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草原人民一片欢腾。内蒙古为你喝彩,锡林郭勒为你高兴,正蓝旗为你自豪。……草原人民载歌载舞,沉浸在一片喜悦中。
全票通过只用两分多钟
6月29日,世界遗产大会开始对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进行审议。据了解,中国元上都遗址项目是当天第4个审议的文化遗产项目,经过大会讨论,中国元上都遗址获得全票通过。中国元上都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接受采访时说,“讨论这项世界遗产(中国元上都遗址),一共用了两分多钟,是今天(29日)讨论最快的。讨论时间最长的超过了3个小时,而我们这个项目只用了两分多钟。”
展现人类历史重要阶段
5月14日,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理事会ICOMOS受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委托,在世界遗产中心网站公布了元上都遗址突出普遍价值审定报告。
其中对元上都遗址的价值认定和真实性、完整性评语如下:元上都遗址的位置和环境显示出来自于蒙古族和汉族两者在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上的共同影响。城市遗址展现了两个民族结合的城市规划模式。通过蒙古族和汉族在思想上和制度上的融合,元朝才得以将它的统治扩展到当时已知世界的极大一部分范围。元上都遗址是一个包含了不同民族团体的融合型城市规划的独特范例。
元上都遗址非凡地见证了元朝的征服者忽必烈汗的最高统治,这种统治包括对被征服者的文化和政体的吸收和改变,也包括征服者在保持和维系原有文化传统的决心和努力。
元上都遗址的位置、环境,以及它的城市模式证实了游牧与农耕文化的并存与融合。汉地结合园林和景观的城市规划对于元朝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在元上都是必要的,也因此产生了一个城市布局的杰出范例,展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元上都城是13世纪“佛道大辩论”的发生场所,这个事件促成了藏传佛教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
元上都城于公元1430年废弃。这座大型考古遗址现在被草原覆盖,保存了13~14世纪元上都城建造和使用时的整体格局和城址。宫城、皇城、外城的城墙墙体共同展示了中原传统的城市规划布局,并且可以通过其中一部分已经被发掘、记录和回填的宫殿和庙宇建筑的土堆,清晰地展示出元上都城的规划布局中对于蒙古部落会议和狩猎需求的考虑。门外的关厢、铁幡竿渠和墓葬群遗存都存在于它们的自然和文化环境范围内。后者保存了关于城市选址至关重要的自然要素,背山面水和4种类型的草原景观,尤其是含有河流湿地的金莲川草原。在景观上,元上都遗址能够被清晰地解读。
考古发掘和史料记载见证了具有蒙汉民族文化结合特征的都城形制、历史格局与建筑材料等的真实性。墓葬群真实保存了蒙汉民族于上都生活的历史信息与物证;除明德门遗址和皇城东城墙进行过少量修缮活动,其他组成部分基本没有出现人工干预。同时,地理环境与草原特色景观保存完好,真实地延续了草原都城的环境特征和空间感受。
至此,中国政府提交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声明的列入理由、包括4条价值标准全部获得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理事会ICOMOS的充分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