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读 元 上 都
——徐进昌谈上都文化
述评 随笔 18万字
简介:
位于锡林郭勒草原的元上都遗址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这座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草原都城,融汇了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上都,作为多民族大一统的元王朝的夏都百年之久,成就了灿烂的上都文化。
《解读元上都》作为一部论文集拟从草原上的中华京城,忽必烈的治国的儒学理念与元代文化成就,成吉思汗对文化的关注与贡献,锡林郭勒草原的古文明的价值和意义等方面解析和论述作为元代的夏都——上都地区诸多的政治、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写作提要如下:
一、草原上的百年中华京城
中国元代的夏都——上都是元代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中华百年文明的见证。
人类文明呈现阶段性不断发展着,每个时代都绽放出不同寻常的灿烂明媚的光彩。十二、十三世纪欧亚大陆刮起的“蒙古旋风”,震撼了整个世界,人类的古文明也经过漫长的探索,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开放的蒙元帝国的崛起,使得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了空前广阔范围的深入交流与发展。
封闭、落后、分散、停滞的四十个诸侯、公国、王朝统一、融合在三千万平方公里的蒙元大帝国,多民族、多地域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使得蒙元文化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广泛深远的影响。
元上都是元王朝大帝国的都城,是蒙元文化的发源地,是斐誉中外的世界性大都市和政治、文化的中心。
元帝国实行两都制。上都又有上京、滦京、夏都之称,原为开平府。每年四至八月元帝国的合罕在此驻夏,处理内政外交诸事。
元帝国的开国皇帝忽必烈1260年在开平登上合罕皇位,开平成为临时首都。1263年诏改为上都。被称为“圣龙起飞之地”。此后,有五个元帝国的皇帝在此登上合罕的宝座。一直到1369年元顺帝撤离上都,上都兴旺辉煌百余年。
当今中国的首都——北京,当时与上都齐名。1264年确定为元帝国的中都,后改称大都。两都相比,上都“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见《道国学古录》卷十)
元上都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大元帝国的夏都,不言而喻成为一个时代世界政治文化的中心之一。百余年的辉煌,每一寸土地都蕴含了丰厚的人类文明。虽遭战乱破坏,元上都遗址像一座巨大的人类文明的博物馆,承载了人类百年文明曾有过的灿烂和辉煌。认识元上都,解读元上都,不仅能够获得元王朝时期创造的中华文明,也能使世界文明找到自己曾经走过的不平凡的印迹!
七百年前,四十万蒙古族群由蒙古高原的茫茫草地,伴随着“蒙古旋风”飘落到欧亚大陆三千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带去草原文明,吸纳不同文化,在当地深深扎根。东亚、南洋、波斯湾,欧亚大陆,四面八方的帝国、王朝,政界、商家,文人、学者,纷纷与大元帝国交往,繁荣经济,交流科学文化,发展友谊。
《马可·波罗游记》、施拉德《史集》名扬天下,在世界各地广为人知,传播了大元帝国的文明和声望。
百年古都,世纪辉煌。元上都演绎了一部又一部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历史给了元上都那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元上都文化应该展现珠宝璀璨的衣衫,为现代文明增辉!
人们可以来元上都遗址怀古,人们可以到元上都遗址寻根,人们可以在元上都文化研究中品味泱泱帝国的风采,人们可以在上都文化研究中尽享七百年前曾有过的辉煌和文明!
元上都作为七百年前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大都市,一个世纪文化巨人,犹如一部丰厚的史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人们细细地品味,深深地思索。
二、元代儒学治国与文化成就
元世祖忽必烈为代表的新兴蒙古族贵族,以儒学治国,成就了一代伟业。游牧文明特色的草原文化,随着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融入农耕文明的中原文化,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有了长足的发展。
中华历史上元代是一个强盛的时代,是中华大一统的时代,是第一个少数民族主政的全国政权。元代开运河、编农书、建天文台、发展元曲,都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
一个起源于边远游牧部落的弱小民族,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和进步,成为一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个历史事实有着极高的认识价值和深远的思想文化意义。当时,中原大地属于早期开发地区,有文字的历史已有几千年,农耕文明和城镇文化已经有悠久的历史。蒙古族的入主中原,带来强劲的游牧文化,两种文化碰撞和交汇,无疑有着激烈的冲突和深刻的衍变!元王朝卓有见识地选择了两制,中原的农耕文化与草原的游牧文化,同存并行,相得弥彰,多元共荣,赢得了元一代的繁荣和昌盛。兴孔庙、尊儒子,把儒学作为国学,华夏悠久的传统文明得到了传承。守“大扎撒”律令,行蒙古新学,融会西域文明,创立了中华文明新篇章!这样的大交融、大发展是前所没有的,它的特殊性、开创性、独特性无疑使元代的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阶段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发展阶段。
元王朝横跨欧亚大陆的广袤疆域和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度的格局以及新兴民族主政的锐气和魄力,都为元王朝的兴旺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元代的青花瓷达到的高超工艺显示了那个时代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进步。元曲、元杂剧达到的高超水平展示了那个年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多民族的交汇融合,多地域的融会贯通,多文化的同存共荣,在经过了一定的过度、融会和发展以后,必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由此,中华文化和文明也可辩驳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成为独具风格光彩夺目的篇章!
三、成吉思汗对文化的建树
七、八、九三个世纪中华大地处于唐王朝年代,经济社会有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那个时候,呼伦贝尔一带额尔古纳河流域居住着“蒙兀室韦”人,历史研究认为那便是早期的蒙古人。当时的“蒙兀”只是一个部落或氏族的名称。
从十世纪起,中华大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907年唐王朝灭亡,五代十国相继,尔后是北宋和南宋。与这些政权相对,兴起于辽河流域的 契丹人在916年建立了契丹国(辽),割据北方。1125年辽又被白山黑水的女真人所灭,女真贵族建立的金王朝进一步占据中华半壁江山。那时蒙古高原上的互不统属的蒙古族各部落先后与辽、西夏、金为邻,在夹缝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根据《蒙古秘史》的记载和蒙古民族口耳相传的故事,源于额尔古纳、昆的蒙古氏族后来西迁到鄂嫩河上游和肯特山地区。这里活动着合答斤、散只兀、巴阿邻、照烈、主儿乞、巴鲁剌思、兀鲁兀、泰赤乌等众多的部落,他们属于尼鲁温蒙古人,成吉思汗的祖先勃端察儿即出自这个氏族。另外,还有许多迭列列斤蒙古人,如兀良合、弘吉剌、许兀慎、亦乞列思、伯牙乌等等。
成吉思汗的六世祖海都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到成吉思汗曾祖父合不勒时成为蒙古族部第一个真正称汗的首领。合不勒汗的子孙称为乞颜氏,乞颜氏有许多分支,成吉思汗所在的勃儿只斤氏便称作乞颜、勃儿只斤氏。当时蒙古乞颜氏及其同族泰赤乌是两个力量最强的部落。合不勒汗死后泰赤乌部的俺巴孩继承了汗位。俺巴孩汗被塔塔儿人和金朝加害,蒙古各部奉合不勒汗之子忽图剌为汗。忽图剌汗骁勇异常,为俺巴孩汗复仇,前后与塔塔儿人厮杀十三次,又进攻金朝,屡获胜利。经过从海都到忽图剌汗的长期努力,蒙古族终于从弱小的部落发展到足于与蒙古高原各部争雄的一支强大的力量。
自忽图剌汗死后,蒙古泰赤乌部和乞颜部两大强支争夺汗权,久议不决。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掌握着较多的部落,与塔塔儿和金朝的战争中功劳最高,为泰赤乌贵族所嫉恨,由此引起了两个强部的不和与争斗。在成吉思汗九岁的时候,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人食物中投毒遇害,成吉思汗一家孤儿寡母倍尝了凄凉和灾难!泰赤乌部屡屡加害,成吉思汗一家经常处于饥饿和逃亡状态!几经追杀,幸免于难!经历了部族的离散、抛弃、残害,九岁的成吉思汗在逃亡和追杀中成长!他机警干练,有勇有谋。善交朋友,羽翼渐丰。公元1187年,当他28岁的时候,与 扎木合分离,终于被一部分蒙古贵族拥戴为汗。推举他为汗的有主儿乞氏撒察别乞、泰出,忽图剌汗之子阿勒坛,铁木真的叔父答里台兀赤斤、堂兄忽察儿等。他们都有自己的属民,追随铁木真是当时困郡的形势和严峻的斗争有关,各门贵族怀有各自的目的。蒙古高原势力强大的克烈部脱里汗(王汗)也表示了认可。他表示说,“蒙古部众难道可以没有汗吗?”
当时,蒙古高原强族林立。塔塔儿在东,居住在呼伦贝尔湖一带。蔑儿乞部在北,居于色楞格河与鄂尔浑河一带。汪古部在南,克烈部、乃蛮部在西。有的属于蒙古边缘氏族与其它外族的混合体,有的是与蒙古族乞颜部有着历史渊源的部落群体。各部族相互争战,此强彼弱,时分时和,历史上的恩恩怨怨,沉积颇深!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当他称汗之际,立即引起扎木合与泰赤乌部贵族的攻击。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十三翼之战。1196年乞颜部长支主儿乞毁联合行动之约并攻击成吉思汗留守营地,后被铁木真率部击败征服。1200年铁木真与王汗联合作战,彻底打跨泰赤乌部,杀死泰赤乌部贵族塔儿忽台。1202年秋,乃蛮部不欲鲁汗、蔑儿乞部脱脱、兀亦剌部的忽都合别乞,会同扎木合余部以及朵儿边、合答斤、散只兀、泰赤乌、塔塔儿残部联兵东进,与铁木真、王汗联军决战于哈拉哈河上游阙奕坛之野,铁木真大获全胜。1204年、1205年期间连续征战克烈部王汗和乃蛮部太阳汗,群雄尽灭,蒙古高原赢来了空前的统一和强大。1206年,在铁木真45岁之际,经过十七年征战,曾经是28岁的蒙古部族首领,在蒙古高原竖起了大蒙古国的九尾白旗!
四、锡林郭勒文化与文明建设
茫茫草地并不是荒野。金斯太洞穴、阿巴嘎岩画、锡林浩特石器,都显示了草原的古文明。突厥、匈奴、辽、金的强盛,成吉思汗在合阑真沙陀、桓州、昌州一带的征战和驻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金莲川幕府与开平建都,苏尼特的玄石坡,都显示了草原在中华文化史上的独特魅力。
莽莽苍苍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给长城以北的广袤大地披上了浅浅的绿装。千里原野尽荒草,不见人烟只见狼。这片塞外的绿野,自清朝渐有开垦以来,增添了一些集聚住地,但茫茫草地仍然保留着游牧生活的习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繁华的集市,巍峨的宫殿,都在草原的千里之外。
眼前的荒野似乎告诉人们:这里没有人烟,这里什么也没发生过;这里远离文明,这里是一片空白、、、、、、
事实并不是这样。
《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记载:旧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生存的遗迹,现在的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境内的一些地域也发现了原始文化遗址(包括性质待定的原始文化遗址)。(见《中国历史地图集》3页《中国史稿地图集》23页)这是由郭沫若先生主编的权威历史图集肯定了的。特别是括号之内的表述:“性质待定的原始文化遗址”;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需要下力气研究的“待定的原始文化遗址”,还停在“待定”的原地,没有任何进展。
“待定”,需要有关部门和负有职责的人士切实重视,也需要社会贤达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锡林郭勒草地曾经经历的古文明的面纱应该是揭开的时候了!
元上都遗址应该算是锡林郭勒草原份量最重意义最大的历史文化遗址,它见证了中华历史的百年辉煌,对人类文明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乌珠穆沁草原上考古发掘的金斯太洞穴,证实了至少一万年以前草原上就有古人类栖息繁衍。金斯太洞穴、阿巴嘎岩画、锡林浩特石器,都显示了草原的古文明。突厥、匈奴、辽、金的强盛,成吉思汗在合阑真沙陀、桓州、昌州一带的征战和驻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金莲川幕府与开平建都,苏尼特的玄石坡,都显示了草原在中华文化史上的独特魅力。
五、上都文化研究的影响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