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礼仪规矩、生活习俗和好恶观念。同样,蒙古族也有一套自己民族历史以来形成的传统的礼仪规矩、生活习俗与好恶观。“以右为尊”的礼仪习俗就是他们在生活中一直沿用的一条重要规矩。蒙元时代“以右为尊” 礼仪习俗处处可体现:如元世祖忽必烈曾想学习佛教,向上师八思八请求灌顶(受戒)时,上师道“恐您不能遵守法誓”,帝曰“须守何种法誓?”答曰“灌顶之后,上师坐上首,以身体礼拜,悉听上师语言,不违上师意愿。”帝曰“此不可为”。皇后(察必)在其中劝说道“听法及人少时,上师坐上首。皇子、驸马、官员、百姓聚会时恐不能震摄,由皇帝坐上首。”可见他们对坐次的安排十分重视,帝王尊严至关重要;有关都城中太庙的设置,一般来说,古代都城都是按传统的设计方法:“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太庙应设在左边。而元朝时在大都城里设有太庙,但是,在上都城里却没有太庙。史料记载在上都城外往西五里处有一“家庙”(仅为一座外蒙紫锦的蒙古包),作为元朝皇帝贵族用以祭祀的场所。又如蒙古族在祖先牌位的排列顺序上,亦遵循“以右为尊”的礼仪。《元史.祭祀志》中称:“今国朝太庙仪注,大次、小次皆在西,盖国家尚右,以西为尊也”。曾有过汉族文臣根据《礼记》的规定,建议按中原地区汉民族的习俗来排列。“太祖室既居中,……以昭穆列之,父为昭,子为穆,则睿宗当居太祖之东,为昭之第一世,世祖居西,为穆之第一世。裕宗居东,为昭之第二世。兄弟共为一世,则成宗、顺宗、显宗三世皆当居西,为穆之第二世。武宗、仁宗二世皆当居东,为昭之第三世。英宗居西,为穆之第三世。昭之后居左,穆之后居右,西以左为上,东以右为上也。苟或如此,则昭穆分明,秩然有序,不违礼经,可谓万世法。”这些建议均未被元帝采纳。可以看出元朝帝王坚持本民族的礼仪习俗,不按中原地区汉民族的“以左为尊”的排列方式进行。
蒙古族在祭祀方面也如此。坚持“以右为尊”的方向。如元世祖忽必烈曾于“岁甲寅(1254年),会诸王于颗颗脑儿之西,丁巳(1257年)秋,驻跸于军脑儿,皆祭天于其地。”“世祖中统二年,亲征北方。夏四月已亥,躬祀天于旧桓州之西北。酹马潼以为礼,皇族之外无得而与,皆如其初。”西北方即右后方向,是蒙古族祭祀的方向。
另据新华社的报道,现在的蒙古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室内陈列有“蒙古皇帝与皇后”坐像雕塑,也是皇帝坐在右侧皇后坐在左侧,显示了“以右为尊”的习俗。
在蒙古族民间也如此,如在蒙古包里,也是“以右为尊”的规矩。这一记载在十九世纪俄国地理学家、旅行家阿.玛.波兹德涅耶夫撰写的《蒙古及蒙古人》一书中作了详细的描述。蒙古包内面北向南,右侧是男人们活动的范围,鞍鞯、马具、弓箭等生产生活用具挂放在右边,左侧是妇女们活动的区域。有客人(男客)来后居坐在右侧。,主人坐在左侧,但女客不得坐在右侧。蒙古包的内部就像分成两部分似的,门的右侧是专供男人用的地方,客人应从左侧进包里。如果从右侧进包里会被认为是犯了大的忌讳。左侧是女人活动的地方,所有家庭用具都集中在左前侧,用于放置奶食品、用具和做饭等。蒙古包的后半部分是休息的地方,右边西北角一般都摆放着小橱柜,上面是供佛的地方,设有佛龛,摆放着各种供品。这种礼仪习俗一直沿用下来。
而我国汉民族在生活习俗、礼仪方面,则相反,尤其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一直是沿用“以左为尊”、“以左为上”的规矩。汉族中有“左为尊”,“男左女右”,“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的礼仪习俗。封建社会中在皇宫的设计上也是遵循“皇宫居中,左祖右社”的规矩,宫廷里有东宫西宫,东西太后,官员中有左丞相、右丞相,左侍郎、右侍郎,左将军、右将军等官衔,都是把左作为上,而右为次。所以在待客或是排列次序时总是按左为尊的原则进行。
而在以欧美诸国为主的西方各国,在礼仪习俗方面也是遵循“以右为尊”的原则。所以,在当今世界的国际惯例中有明确规定,世界各国外交礼仪一律遵循“以右为尊”的原则。在各种外交场合,如悬挂国旗、接见场所、会谈场地、宴会安排等均遵守“以右为尊”的规矩。主人总是坐在左边,而客人则坐在右边。从这一点看来,蒙古族的“以右为尊”的礼仪习俗与国际上早已接轨,不谋而合了。
不过这也不难理解,纵观世界历史,早在东汉时期,一部分匈奴人就西迁进入东欧地区;成吉思汗以及草原民族突厥族曾西征到欧洲;蒙古帝国三次大规模西征,进入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钦察汗国,早已和那里的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和,在生活风俗、礼仪等方面也就自然相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