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上都河文学>>草原新歌
  共有 8753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千年一啸--佈尔固德“悟篆”书法艺术文化阐释

  发表日期:2011年5月28日      作者:张旭     【编辑录入:admin

                                                           

公元前209年,大秦帝国宰相李斯,用他创制的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小篆,奋笔疾书《秦望纪功石》后,矗立于泰山之巅,吐纳于天地极,信誓旦旦地发出千年一啸:“吾死后九百四十年间,当有一人代吾迹焉。” 

令这位书法巨匠始料不及的是,约两千两百年后,一个蒙古族艺术家,集其全部的天才智慧,并举数十年的勤奋辛劳,捧着自己创建的“悟篆”书法艺术,走近李斯。

他,就是尔固德先生。 

科尔沁草原,山蓝水绿,平坦辽阔天籁之音似狼哞旷野引吭长歌,地美之泉恰乳香飘漫滋润牛羊。科尔沁,蒙古语意为带弓箭的侍卫。“带弓箭侍卫”,是古代蒙古王公们最信任和依赖的人,可见蒙古族对于“科尔沁”草原的喜爱。著名历史学大师翦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一文中说:“假如整个内蒙古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那么这个草原(按:指呼伦贝尔草原)就是这个历史舞台的后台,很多游牧民族都是在呼伦贝尔草原打扮好了,或者说在这个草原里装备好了,然后才走出马门”。科尔沁草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流人物,指点江山,累代相继,生生不已。

就在李斯不幸辞世约2155年,一个男孩儿降生在科尔沁草原。这是一个革命干部的家庭。父亲任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的领导工作,新中国的许多蒙古族著名艺术家均出自他的手下。这位老革命为自己的爱子取名“尔固德”,汉语意为“矫健的雄鹰”。日后,尔固德--“矫健的雄鹰”果然不负乃父期望,在艺术的天空一跃而起,展翅高飞。

中学时代的尔固德,考进了当时内蒙古最高的艺术学府“内蒙古艺术学校”,主修笛子和西洋长笛。

中华民族拥有着漫长而辉煌的笛文化史。近年来,河南舞阳贾湖和内蒙古赤峰兴隆洼均出土了8000年前的骨笛,学者们欢呼“它证明了中华文明应该在10000年以上”。笛文化史告诉我们,笛子曾是中华民族的“神器”,远古祖先们在没有发明罗盘之前,吹律相土,从笛音中考察风水。更神奇的是战国时期的大哲学家邹衍,看到燕山一带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人民馋饥,于是,操起笛子,吹律暖土。一时间,笛音轰鸣,宇宙震荡,天地翻覆,扭转乾坤,暖气回流,五谷丰登。千年后,诗仙李白赋诗唱道:“燕谷无暖气,穷岩闻严阴。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邹衍谷》)

 可能笛子“能回天地心”的神奇力量注入了尔固德的“艺术之魂”他在刻苦研习专业的同时,各项艺术才华如雨后春笋,英发勃涨;似鹰击长空,百科齐举。虽音乐科班出身,然艺术涉猎多门,美术、摄影、人体彩绘、肖像漫画、平面设计、线画美术、广告海报,朋友们戏称:“凡是手够得着的,他都要揽入怀中;凡是脚踏得着的,他都要踩在肩头。”数十年来,尔固德的各项艺术作品屡屡发表于中外各大报刊,并参加国内外大展,被知名机构或人士收藏、拍卖。尤其是其肖像漫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根据人物的特定个性,用特殊的笔法表现人物的个性和内心世界。尔固德创作的崔永元肖像漫画是唯一被中央电视台2006年春节晚会采用的漫画作品;奥林匹克中国冠军肖像漫画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一位老前辈紧握着尔固德的手说:“你不是画家,你不是音乐家,你不是摄影家,你不是书法家。你是艺术家!” 

一层层头顶上的艺术光环发射着璀璨的光芒,令人眼花缭乱,难以自制;一个个大师的头衔散发着骄傲的气韵,令人名闻遐迩,接应不暇。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舞台是天大的名利场;艺术家实乃天之骄子啊!作为“天之骄子”的尔固德,冷眼向洋,慧睛圆睁,穿过2200年的时光隧道,双目锁定了一个人和他的书法艺术。

那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书法巨匠李斯和他的“小篆”(亦称“秦篆 ”)让我们掀开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史的一页,伴随尔固德,走近李斯,去体味书法巨匠那“千年一啸”吧! 

恩格斯说过:“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若欲理解李斯和他的“小篆”,也要走进茫茫历史的开端。

太古鸿蒙,混沌未开。当上帝之手拨动时钟,时间开始了。零点零分零秒,大爆炸轰然响起,万物奔突咆哮,宇宙核四分五裂;160亿年后,地球形成了,又过了40亿年,地球有了生命活动;距今480万年,人猿相揖别,腊玛古猿、蝴蝶古猿相继从树上下来,走向茫茫草原。大约300万年前,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类对于自然的对象化劳动”中,人类制造石器工具的时代开始了,同时,击发出人类最初的原始思维和审美意识。 

石块,是人类接触时间最长的自然物。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起因,必须到石器时代的工具制造对于人类的影响中去找。当一天的辛劳结束时,我们某位天赋极佳的祖先,手握石块,横卧草原,仰望星河,突发奇想:“啊,白天在森林中遭遇的美女多漂亮呀,在石板上画上竖一道,不要忘记吧;还有看到一只母鹿卧在那里,在石板上画上横的一道,明天招呼伙伴去打来解馋吧,不要忘记了。”所以,先哲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文字发明以前曾有用实物记事的阶段。从传说和民族学资料来看,上古记事的主要办法有两种:一是结绳,二是刻契。《易传·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考古发现,距今十四万年的重庆奉节县兴隆洞和内蒙古河套人均存有在石板或骨片上刻契的痕迹。           

一则希腊神话说,普罗米修斯看到,在地球上比起所有的动物,人最没有力量,于是便教给人类以各种技艺。人无尖牙利爪、浓毛厚皮,以抵御恶劣的环境和气侯;并且,作为地球生命存在的最为高级和复杂的形式,又需要更多的生存条件。于是,人只有凭籍高出整个动物界的智慧,创造体外文化,以求生存和发展。 

人类创造体外文化过程中,最伟大的当属文字的创造。《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发明创造,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文化事变,象征着人类最终摆脱大自然的奴役,而成为地球的主宰。仓颉何许人也?李学勤《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字起源》说:“依文献记载推算,传说中黄帝时代在公元前二千五六百年而大汶口文化晚期大致相当这个时期,所以仓颉作书的传说可能也反映了一定的真实。” 

人们在啧啧称奇文字的创造时,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天雨粟,鬼夜哭。”它说明:远古的世界是怀着极其恐怖震惊的心情看待文字的发明。这又是为什么呢?《庄子·应常王》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好客的中央之帝浑沌热情地招待来自己地界的倏和忽。倏和忽为了报答浑沌的招待,看到浑沌之“浑浑沌沌”不开化的样子,联想到人都有七窍,才能看到东西、听音乐、吃饭、呼吸,于是感恩戴德地帮助浑沌开窍,日凿一窍,用了七天,结果开了七窍的浑沌却死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没有七窍的中央大帝浑沌尚可活千年万载,不成想一旦开窍,却一命呜呼了,还是“浑浑沌沌”地活着吧

庄子·天地》讲了一则故事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把瓮而出灌,猾猾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务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 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洗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这则故事记述了孔子的高徒子贡,见到一老人提水浇田,费力而功效少。子贡教他用杠杆原理造机械提水,功效可提高数倍。子贡的善意反而遭到老者的嘲笑,告诉他“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好心的子贡反而弄个大红脸,低头不语。 

上述两则故事在告诉我们,上古时期存在着可称之为“文化反动主义”,“开窍”、“机心”是要不得的。

然而,文化大河,滔滔东去,顿失上下。文化反动派们最终顶礼膜拜,朝磬暮鼓,恐惧诅咒,图腾文化应运而生了。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文字本于图画”,“文字是由图画逐渐变成的,愈早的象形和象意字,愈和图画相近。”如果说远古社会一些尚处未定型的自由形态图画符号是汉字书法艺术的起源,那么,它们与原始社会的图腾有着直接的关系。

图腾崇拜,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18321917)首次提出的“万物有灵论”的之中最古老的宗教形式,诚如恩格斯说的:“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人类在征服自然或世界的过程中,以丧失自身价值去创造一个幻想中的神为代价,从而获得庇护和精神上的慰藉。这就是所谓图腾。

按照通常的理论划分,文化由三个层面构成。表层是物质文化,称为技术系统;中层是社群文化,称为社会学系统;深层是精神文化,称为意识形态系统。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即精神文化,体现为共同信仰的图腾崇拜、宗教巫术、灵魂归宿观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濡养。我们知道,民族是由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生产方式和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组成。汉字,在培育“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方面的作用是无比巨大的。 

许慎《说文·子部》:“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像小孩,“宀是生孩子的处所(房子)。表示生孩子、生育之义。会意。“字”在文化上是个多义。①生子。汉·王充《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②养育;抚育。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遂而鸡豚。”③慈爱;爱。《左传·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④造字方法的一种。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又泛指文字。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五字之文。”⑤人的表字。《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⑥女子许嫁。《易·屯》:“十年乃字。”⑦通“牸”。母性;雌性。《史记·平准书》:“而乘牝者摈而不得聚会。

综上所述,“字,是会意字。象形字是对自然事物的描摹;会意字,就是精神活动的产物。字,这个文字的创造,反映出远古造字时,先人们精神文化的思考及认识。在那“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卓绝的年代,养育、抚育、慈爱、母性对于人类是多么重要啊!生育、从嫁、雌性对于繁衍生命、延续“两个生产”更是社会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远古先人们认为:“字,乳也。”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乳”像母乳子之形。从生殖图腾文化来看,“字”应是远古先人创造出来的日日跪拜的神灵图画,或者说根本就是图腾符号。中华民族“敬惜字纸”的文化习俗,正是此一远古文化的遗风。

按照学者们的意见,仓颉造字发生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时光流转了2200年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纵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 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 

大秦帝国,横空出世;千古一帝,号令天下。这是中华民族继夏、商、周之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崛起,随之而起的将是一次塑造民族文化之魂的文艺复兴运动。

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发生在近代欧洲。近代欧洲的告别中世纪的黑暗,迎接近代史的曙光的历史剧变,是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两次意义重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以后才出现的。文化史表明,一种酝酿新文化的运动,当其自身内容尚未形成熟的表现形式时,常常不得不在复古的形式下寻求革新。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字通古(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西南)人。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 谋士 持金玉游说关东 六国 ,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
  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李斯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
  》、《》、百家语,禁止 私学 ,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 ”的建议,命令全国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小篆为统一书体。在此之前,中国的文字从新石器时代彩陶刻画文字的萌芽,经过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成长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战国时代由于群雄割据,“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因而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汉字形体产生了地域性的差异。原本只有一种写法的字,到了这时,往往齐秦有异,燕赵不同。因此,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奴隶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李斯之功,功及千秋。
  史传仓颉四目神则神矣,但启发我们观察远古先民的造字运动,必须从具体形象和抽象思维,即实践和认识两个维度来思考。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汉字的产生是这样描述的:“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视鸟兽之文与地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造字,不仅吸收了远古先民仰天俯地、近身远物所体察到的“易象”、“八卦”、“鸟迹 、“蹄迒”,而且把握到它们各种形象之区别,并最终创造出精神文化产品。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说:“人的五官感觉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自十四万年前,远古先民始创刻契符号,到仓颉造字,再到春秋战国各国文字,李斯面对的是一个何其丰富何其灿烂的文字世界啊!
  简单粗糙的陶文刻契符号,处处闪耀着远古先民们对物类的内在尺度进行的合目的的创造及对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实现的欣喜;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早期粗朴宽厚,中期疏朗开阔,晚期精细纤巧,造字的方法已由图画、象形向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发展;
  随着刻契技术的的成熟,钟鼎、石鼓、玺印、兵器等等均成为文字的载体,文字的结构、线条亦呈现出千变万化。
  唐张怀《书断》:“小篆 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异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始皇二十年,始并六国,斯时为廷尉,乃奏罢不和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其铭题钟鼎及作符印,至今用焉。赞曰:李君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虬作骖
   江海渺漫,长风万里,鸾凤于飞。”关于大篆,张怀 :“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关于籀文,张怀说:周太史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
  张怀《书断》在唐开元年间(713年)距李斯“书同文”约一千一百年。从张怀的记述及评论我们可看出,李斯“书同文”的文字改革,实际上就是一次
  在复古的形式下寻求革新,再加上“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应该说这是一次中华民族伟大的文艺复兴
《说文解字》:“篆,引书也。”“篆”的本义是运笔书写。蒙恬(?—前210年)《笔势》云:“若能用笔,当自流美。”
  当代书法理论家从文俊指出:“描摹客观事物的线条不具有摆脱形体而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我们称之为‘仿行线条’;完成仿行线条的书写方法,就是‘篆引’。”
  即是说,“篆引”代表着日常使用文字的“转引”之书写方法。
      文字是人类精神世界活动的视觉存在形式。如果说,精神与肉体的分离是人类或个体走向成熟的起始,那么,文字的产生与应用,就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所以,恩格斯说:在野蛮时代,“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我们知道,迄今发现的人类三大文字体系中,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距今约有8000年历史;
  巴比伦楔形文字,距今大约5500年;古埃及的“圣书字”,大约4500年;据1987年考古证实,出土于我国河南省舞阳贾湖村的前仰韶文化时期的龟甲刻画符号,距今已有8000
  年以
  上的历史。不同的是,楔形文字和圣书字都在其后几千年
  的使用过程中,由表形进而演化发展为表音,惟汉字始终保持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与审美相统一的表意化形态。应该说,汉字是世界上至今通行的唯一的最古老的文字。
  鲁迅曾说过:“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作为书法巨匠的李斯,筚路蓝缕, 删其繁冗,取其合宜,艰苦卓绝地跋涉于书山字海, 参为小篆,成就巨制。据载,功成名就的李斯道出“书同文”的奥妙法则:“夫书之微妙,道和自然,篆籀以前,渺邈不可得而闻矣。”
  很明显,李斯的“道和自然”与老子的“道法自然”一脉相承。
  约400年后,蔡邕(133-192),字伯喈,入嵩山学书,于石室内得素书
  ,八角垂芒,颇似篆籀写李斯、史籀等用笔势。喈得之不食三日,惟大叫喜欢,若对古人。……复于会稽作《笔势》曰:“为书之
  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刀戈,若
  强弩之末,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如蔡邕所论,狭义的书法艺术之肇始者,非李斯莫属。
站在时代文化峰颠的李斯,目光如炬,洞若观火,穿过时光隧道,仰天千年一啸。果然,千年后恰逢大唐盛世的开元年间,
  一位篆体大书法家降临人间。明人钟人杰在《性理会通·字学》中说:舒元舆《叙》之云:“秦李斯作玉箸篆
  ,更八姓无出其右。唐李阳冰穷入篆室,独能隔千年与李斯相见。其格峻,其力猛,天以字宝瑞吾唐矣。” 
      李阳冰,字少温,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生卒年不详(一说生于唐开元年间。)。好古,善属文,曾为缙云令、当涂令
  ,集贤院学士,晚年为将作少监,韩愈(退之)称李监是也。令当涂,李白族叔,白往依之,赠以诗曰:“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
  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唐时人赞之叹之而又无不忧之:“斯去千年,冰生唐时,冰复去矣,后来者谁?后千年有人,谁能待之
  ?后千年无人,篆止于斯!” 
  唐人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自秦李斯至唐李阳冰,千年仅两人相见,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力攻真草,广荐隶书,
  洒篆何人?即便总括两千年,在篆书上取得成就的区区三、五人而已。  
  
  千年走一回,有缘同船渡。仅仅承载三、五渡客的篆书艺术之船,迎来了蒙古族艺术家尔固德.
  欣赏过尔固德画册的人,无不被他那人物肖像漫画的惟妙惟肖、神形酷似、夸张奇特而忍俊不住,啧啧赞叹;美线画的裸女顾盼、珍兽回眸、观音云莲而赏心悦目,拍案叫绝;书法作品的凭虚测有,沿想图空,风摇
  气挺而放逸舒怀,独步一人。
东汉蔡邕《笔论》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
  ,然后书之;……。”尔固德是一真正意义上的“散”家。他曾参与创刊过数份报刊,身为“无冕之王”的记者、编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尽人世百态,报道大千世界;娱乐音乐,本是老本行;编辑文字,样样拿得起;摄影插图,行行行得通
  。天高任鸟飞,海阔纵鱼跃,生活的历练,造就了一个极具个性的尔固德,草原雄鹰,展翅翱翔在艺术苍穹。书法艺术,真、草、隶、篆,作为六艺之一,古往今来,哺育着千文士方家。然而,能称得上“书法家”的人却少之又少。按北朝书法家、书法评论家王的见解,自秦李斯至晋桓玄的七百年间,仅一百一拾七人;按唐人吕总评论,煌煌盛唐,仅计篆一人、八分书五人、真行书二十二人、草书十二人,合计四十人。书法艺术难入堂奥的原因何在? 宋人黄庭坚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朱自清1933年4月29日日记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晚赴梁宗岱宴……振铎在席上说书法非艺术,众皆不谓然。”大文豪郑振铎先生的意见是有道理的。“世人”带着“凡骨”的“眼镜”看书法,确实与艺术无缘。  

一般说来,人类面临着三个世界:无机界、有机界、精神世界 。其中:精神世界的审美活动为人类所独有。所谓“艺术”,是泛指能够带给或激发人们想象、思考、审美等精神活动,并产生相应的社会行为的事物。“艺字,在上古篆文中,左侧土上有木,右侧一人作下跪状,旧释“种植”,则“艺”字系指技艺之事。非也。因为种植树木根本用不着下跪。土,即“社土”,是远古神社的象征;土上之木则为神树;跪拜之人正在社土的神树前作虔诚的献祭。所以,“艺”的本意是“巫术”。譬如,提笔写字,观者得识,是为书法,绝对不错。但是,所书之字能否引起观者的审美愉悦?因为,在接受美学看来,任何作者完成作品之时,仅仅是半成品或物质成品只具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在读者的理解和解释中,它才表现出实际的审美价值。笔者理解,这,大概就是郑振铎先生“书法非艺术”的意思吧。 

作为身怀多种绝技的艺术家,尔固德在书法艺术的大海搏击了几十年,真、草、隶、篆均有着极高的造诣。在书法史上,真、草、隶峰家叠出,群起而攻;篆,除了篆刻家外,书法家鲜有顾及。尔固德却把目光锁定在“小篆”,因为,它是艺术。

尔固德那“雄鹰”般的艺术家的目光中,我们读到了东汉蔡邕的《小篆赞》: 

龟文针列,栉比龙鳞。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蕴。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而望之,远象鸿鹄群游,络绎迁延。研、桑不能数其诘曲,离娄不能赌其隙间。般、揖让而词巧,籀、诵拱手而韬翰笔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先。

蔡邕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古人称李斯“小篆”为“ ”,意谓“象玉质的筷子似地润泽艳丽。”但在大艺术家蔡邕笔下,小篆如甲骨文那样刀刻契斫,屈曲盘绕;成熟的谷穗那样沉垂落地,迂回网络;潜龙在渊,藏头护尾;缤纷灿烂,丝锥霜珠;天鹅展翅,天高云淡;雕文异类,离娄相联凡此种种,是为书法艺术的先锋。

蔡邕妙笔生花,令尔固德眼花缭乱,浮想联翩。相比而言,蔡邕仅距李斯约400年,又官拜郎中,校书东观,想必阅览得到普通文士看不到的李斯“小篆”书法作品。所以,蔡邕眼里的李斯“小篆”是与后世不一样的。书法艺术史载:《峄山刻石》当是秦篆早期的代表作。字的点划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字体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有人评之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其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须仰视而观之。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有人分析这种整齐化一的风格,与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而总体上的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从相当程度上则表现了秦王朝统一时代的精神内涵与指向。

可否把蔡邕描绘的《小篆赞》与《峄山石刻》描述的秦篆(亦为小篆)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现代艺术风格的书法艺术作品,姑且称之为“悟篆”呢?

从此,尔固德全心全意地投入“悟篆”的书法艺术的创作中。

2200年前,李斯“书同文”时,文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卫恒《四体书势》)其中,篆体最具远古遗风,故蔡邕说:“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六篆,妙巧入神。”

2005年,尔固德创作了一巨幅悟篆书法艺术作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词大气磅礴,光耀千古自不待言。尔固德悟篆古奥典雅,鹰鸟飞,精博含章,铁线流霞亦当其盛尔固德特书“千古风流人物”六个极大行书布阵,篆行结合,相得益彰,古今罕见。

细心的观赏不难发现,此作中两个“风”字不一样。 

2010年11月,全国人口统计调查发现,“风”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须知,此中文化渊源甚长。

 “风”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崇拜的始祖神远古先人认为:鸿混沌,天地合一,是从中吹开,才有了天地阴阳,继而产生出美丽的世界。风,无影无形,至微至巨,既可春风拂面,又可狂风怒号。风,以其最难令人琢磨的性格,致为古人神化。中华民族的三皇五帝之首——伏曦,即以“风”为姓;中华民族的伟大母祖女娲,亦为“风”姓;繁衍其后的皇族帝脉,多为“风”姓之后。

 在古人的宗教观念中,风是上帝的使者。

《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河图》:“风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阴阳怒而为风。”《礼·乐记》:“八风从律而不奸。”《周礼·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 

史传:伏羲,风姓。《说文解字:“风,八风也。……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繁写的“风”(風)在形体上从虫,“虫”指的是龙蛇之属。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字从‘虫’,‘虫’与‘巳’在卜辞里是一个字。原来古人说‘风姓’或‘巳姓’,译成今语,都是‘蛇生的’。”伏羲氏的出生传说是这样的:“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传说中的泽神同时又是雷神,《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雷泽的雷神龙身人头,糅合了人和蛇的形体特点,伏羲氏把龙蛇视为自己的男性始祖神,认为自己和龙蛇存在血缘关系,因此把龙蛇当作图腾崇拜。

陈寅恪先生说过:“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事实上,“風”字从“虫”之前尚有着一段辉煌的文化史。据马如森著《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風”,最早的甲骨文是“八”字中间加“二”;“八”字,甲骨文为两个相背的符号,标示分开,象形字,本意是分开;“二”是两个横道,因乃无影无形之物,无法象形,只得意会,学者们亦名之为“象意”。所以,最古老的“风”字的文化意识亦为最古老,它符合远古先人们关于混沌初开、鸿蒙析劈的思索和认识,并以之神圣性,成为供人顶礼膜拜的图腾神符。大约随着刻契技术的提高,及远古先民们对于母权遗风的记忆,“风”字在甲骨文中变形为一凤鸟的象形字,继而加凡标声,为形声字,本意为“凤”。甲骨文中,“风”、“凤”为同一字。后先人造一“ ”字,以相区别,但随后遗失不用。据许慎《说文解字》之“风”字观之,采自小篆,鸟上虫下,似合“鸟篆虫书”。由此,可想见李斯创“小篆时”,复古意识之深,创新手法之美。

综上所述,“风”字,从虫,凡声,应为后起之字。然而,此字于远古却是一“凤鸟”象形;此象应为远古先人顶礼膜拜的图腾偶像。正是李斯捕捉到了远古先民们造字时的原始宗教思维和审美感知。

尔固德创作的巨幅悟篆书法艺术作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行书大字采用的是“从虫,凡声”之“”,威风凛凛,大将雄风,不可一世;篆书小字采用的是“鸟篆,虫书”之“风”,若飞若动,纾体放尾,翾翾凌云。彼一“风”乃一龙;此一“风”乃一凤 ;风风相照,个中奥妙,观者不可不察。

由书法而寻艺术,往往力在识字,如入宝山空手而归。由艺术而寻书法,往往力在唯美,如游仙境金书锦字。观赏尔固德悟篆书法作品《李白·将进酒》,人们看到:大篆小篆,错落有致;巨笔微毫,相濡以沫。尔固德解道:“因为学习音乐,我把音律之学融进书法。”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着音律之学的美丽故事: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窍厚薄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隅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为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 

须知,中国古代计算音律的方法是“三分损益法”,即:

将某发音体(弦线或管子)平均分为三段。所谓“损”是指去掉这三段中的一段。因此,“三分损一”就是3/3-1/3=2/3段;所谓“益”,是指在三段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段,因此,“三分益一”就是3/3+1/3=4/3段。

例如:设某弦长度为1,发音为do(1),将其等分为3,即为3/3,去掉其中的1/3得2/3,则发出它的上纯五度sol(5)音。这就是说,振动体三分损一所发之音,比全长所发之音高纯5度。

再将这个sol(5)音的弦长作do(1),将其等分为3,即为3/3,增加1/3段,得4/3,则发出它的下方纯四度re(2)音,振动体“三分益一”所发之音,比原长所发之音低纯四度。下方纯四度就是上方纯五度的转位,所以无论“三分损一”或是“三分益一”,都是五度相生的关系。

“三分损益法”的出处不止一处,最著名的是《管子·地员篇》,这是每个学习中国古代乐理的人必须知晓的知识,现摘录如下:

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生角。

继管子之后,又有《吕氏春秋·音律篇》把三分损益法由五律增加到十二律。这种方法是:

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

假设黄钟相当于C音,那么“黄钟生林钟”就是用三分损一的方法生C音上方纯五度G音,继而是“林钟生太簇”,就是用三分益一的方法产生G音的下方纯四度D音,如此类推,而求得十二律。

在我国当代书法家中,鲜有熟知传统文化音律之学的人,因此,无法产生相应的艺术思维,更谈不上将如此抽象的艺术思维运用到书法艺术作品中去。唐代大文豪白居易亦是将音律之学用于艺术创作的高手,江中艺伎,云手纤指,琵琶一曲,大弦小弦嘈杂,大珠小珠落盘。显然,白居易是深谙音律之学,才产生听觉上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审美感知。传王羲之作《笔书论》云:“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书圣所言,大字小字,促贵宽贵,宽狭得所。 

尔固德融音律之学的三分损益、五度相生于书法艺术作品中,产生出“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类的艺术效果。如:巨幅悟篆书法艺术作品《李白·将进酒》的第一个字“君”,按音律是为“黄钟”;颜师古《汉书》注:“黄钟之宫,律中最长者。”尔固德将此字书写得威严醒目,统帅全军;然后,按音律“五度相生”,林钟之后,应为“夷则”;《三礼义宗》:“夷,平和;则,法则。”所以,尔固德将“黄河之水”的“之”字写得很小。当然,尔固德在这里仅取音律之学的艺术精神,而不死搬教条。即便如此,以姊妹艺术融合汇通,当为创举。

评论家们说:尔固德创造的“悟篆”,“它吸取了‘真’的庄严,‘草’的洒脱,‘隶’的稳重,‘篆’的载体,‘金石’的刀痕,‘石鼓文’的拙美,‘钟鼎文’的古朴……。”一句话,尔固德的“悟篆”,上承李斯小篆的“道和自然”,经法古、泥古、摹古走向创古、变古、超古的艺术创新之路。譬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个“江”字,其“氵”,在小篆的基本形体上极其夸张扬厉,如图似画,第三点数倍间距地下垂,杂以刀痕斧斫之力,毫无“玉箸篆”的端庄润泽。此笔曾引起方家们的质疑。其实,从蔡邕《小篆赞》“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蕴。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的描述来看,尔固德所书之“江”,似更接近蔡邕笔下的小篆古人“小篆”,稳重端庄,舒张典雅,因此,适合于皇诏帝谕、玉玺国书,连大清朝皇帝的满文诏书也要发明满文篆书,以示天运威严;尔固德“悟篆”,沉密神采,星列灿烂,因此,更彰显艺术性灵、霄霞虹桥、游烟凌波,更适于宏幅巨制,一字径丈,万毫齐力,张扬唯美。

尔固德以艺术家之身走近“小篆”,小篆在尔固德手中走近艺术。这是开放在我们伟大时代的瑰丽的艺术之花。 

恩格斯曾经说过,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如果我们把1519世纪的四百年间,在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启蒙与浪漫主义思潮、科学与实用技术的兴起和产业革命、政治民主化和理性化等改变近代世界面貌的历史运动,综合而浓缩在50100年内发生,那么我们也许将可以真正深刻地理解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文化与艺术。文明的进步,最终是否能造就那种具有独立批判理性和独立首创精神的个性。唯有敢于孤独者,最强大,也最具有挑战性。 

 中国将在未来50年内获得自己的文化复兴。为了实现这一伟业,必须重建中国人的价值观,重新找到中国的民族精神也就是所谓的“国魂”。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和本体文化的充分自尊与自信。西方走向现代化的开端,是以希腊罗马古代文明的复兴为旗帜的,这并不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在今天,我们同样必须重建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

龙永图指出,打造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增强软实力应该强调一个基础,就是首先在国内打造一个能够影响世界的文化。“这种文化既提升了世界上公认的一些主流价值观念,又深深根治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 

欣赏尔固德“悟篆”书法艺术,是需要“深深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尔固德的“悟篆”既在呼唤文化,又属文化呼唤。因为,它来自远古先民,来自泰山之巅,来自书法巨匠的千年一啸! 

2010-12-9京南寓中 

                      杜甫  秋收八首  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尔固德悟篆书法艺术作品选登


(作者,原插队草原的北京知青 ,现在大学任教。原文插有大量附图未能同步发表。)


上一篇:虚拟的草原
下一篇:那一抹芬芳永远的心香((外二首)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8019]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2806]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2942]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8424]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