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地方学研究>>锡林郭勒文化
  共有 15912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锡林郭勒盟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发表日期:2011年5月3日      作者:肖建华     【编辑录入:admin

 

                                

《民间音乐》:


   锡林郭勒盟潮尔演唱大师---已故歌王哈扎布

 

 潮尔道

潮尔道为蒙语音译,是潮尔音乐的一种演唱形式,自古以来流传在锡林郭勒草原。1936年初,锡林郭勒盟的民间艺人组团出访日本、瑞典、朝鲜等国家演出,引起很大反响。2007年由锡林浩特市文体局申报的“潮尔道——蒙古族和声演唱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同年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潮尔道之乡”荣誉称号。

 

察哈尔民歌 察哈尔民歌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丰富,结构完整、唱法独特,显示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和艺术魅力。形式有长调,也有短调,有“潮尔”歌调,也有“花尔歌”(爱情歌),主要用于传统叙事长诗。

2006年正镶白旗举办了察哈尔民歌研讨会,会上把察哈尔民歌分为七部分:“婚礼赞歌曲”、“民俗歌曲”、“幽默歌曲”、“爱情歌曲”、“宗教咪格吉木歌曲”、“宫廷歌曲”、“军歌”。经普查收集宫廷歌曲阿斯尔6首,歌颂老北京歌曲8首,军歌4首,情歌20首。

察哈尔民歌的代表曲目“宝力根陶海”流传于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正蓝旗、镶黄旗、太仆寺旗及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等地。是蒙古族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演唱、口耳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典型曲目。创作于清代中晚期,叙述的是正镶白旗世袭安巴章京的姑娘布金远嫁他乡后思念父母、思念故乡的过程。近二百年来,经过历代文化人的艺术加工,更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正镶白旗乌兰牧骑曾多次在这首民歌的基础上创编舞蹈、歌舞等在全区各地演出。2006年至2008年由旗政府拨款举办了三届宝力根陶海杯察哈尔民歌比赛。2009年正镶白旗政府把完成“宝力根陶海”歌舞表演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近年在广大民众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歌风日渐恢复,新的传人相继出现,察哈尔民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现了较好的态势。

2008年由正蓝旗文化馆申报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火不思 火不思,译名虎拨思、好必斯等,是蒙古族弹拨乐器。

火不思之名及其形制,始见于元代史籍。《元史.礼乐志》(卷七十一)载:“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以皮为面,四弦皮,同一弧柱。这种乐器在蒙古族建都北京的元代,已被列入国乐,经常在宫廷盛大宴会或王室内盛会演奏。后来广泛流传和盛行于中原,是沟通蒙、汉族人民之间文化联系的纽带。火不思韵味质朴、自成体系,独奏乐曲有《阿斯尔》、《森吉德玛》、《小黄马》等,主要传承方式靠师徒传承,火不思的文化艺术价值不仅表现在音乐的独特性上,而且表现在其内容的延伸上,是继马头琴之后的蒙古族代表性乐器。

火不思在镶黄旗一直以来得到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镶黄旗为“中国蒙古族火不思传承基地”,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内蒙古民间音乐火不思之乡”、内蒙古文化厅命名为“火不思之乡”荣誉称号。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尼特长调 苏尼特长调区别于察哈尔、乌珠穆沁、阿巴嘎等地。据民间歌手乌云其木格说,苏尼特长调民歌属于“孛儿只斤调”风格。苏尼特长调源于苏尼特部落,19世纪60年代初,苏尼特右旗王爷那木吉拉旺楚格从牧民中挑选优秀歌手建立了王府文艺团队,为苏尼特长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其子德木楚格栋日布(德王)世袭父亲的王位后,扩大了王府乐队的规模,更名为“苏尼特右旗王府文艺团队”。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曾东渡日本、朝鲜等国进行访问演出,赢得了国内外音乐界专家的高度评价。1957617苏尼特右旗建立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为苏尼特长调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苏尼特右旗文化馆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歌咏演唱比赛来促进更多的人演唱和重视这一民族文化,使独有的苏尼特长调民歌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2008年由苏尼特右旗文化馆申报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斯尔阿斯尔是在察哈尔草原流传已久的一种古老音乐的统称,这种器乐曲通常由马头琴、竖笛、琵琶、胡琴、筝、三弦、火不思和九面锣等一些打击乐器组合演奏,最初属于皇家贵族音乐,常用于大型庆典活动。

阿斯尔大约产生于清朝初年 清统一察哈尔部落后,将部落分为十二个旗、牧群。每个旗、牧群都在继承察哈尔宫廷音乐基础上,演变成了一种新的音乐“阿斯尔”,曲调和风格都发生了变化,汉、蒙、满文化互相渗透交流使阿斯尔走向多元化和平民化。分为“旗阿斯尔”、“牧群阿斯尔”、“变奏阿斯尔”等类型。经过田野调查,目前为止收集到的阿斯尔有《察哈尔宫廷宴歌》、《双八音》、《大安之乐》、《平安四季》、《大清国》、《原阳府》、《平安洲》、《牧马歌》、《三个恩赐》、《行善积德》。旗阿斯尔有《八音阿斯尔》、《正白阿斯尔》、《明安阿斯尔》、《太仆寺阿斯尔》、《正黄阿斯尔》;牧群阿斯尔有《牧马群阿斯尔》、《苏鲁克牧群阿斯尔》、《正黄牧群阿斯尔》;变奏阿斯尔有《苏拉盖阿斯尔》、《越队阿斯尔》、《查干阿斯尔》等。

阿斯尔传播主要是王府、民间和寺院,表现出民间音乐和宫庭音乐的双重特征,阿斯尔在镶黄旗一直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镶黄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蒙古族阿斯尔音乐之乡”荣誉称号。

2008年由太仆侍旗文化馆申报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200939在群艺馆成立了《阿斯尔乐团》,对蒙古族“阿斯尔”音乐这一民间瑰宝得到生产性的传承和保护。

《民间舞蹈》:查玛

查玛称跳鬼打鬼,蒙语为恰木,是以演述宗教经佛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起源于西藏,随着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应用而生,镶黄旗查玛舞在康熙、雍正年间极为兴盛,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察哈尔地区音乐、舞蹈元素,因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1957年之前查玛舞在镶黄旗哈音哈尔瓦庙、敖来宝拉嘎庙、伊苏庙等大型寺庙广泛表演。镶黄旗《查玛》是与当地原始宗教艺术与民间艺术相融合的艺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起到了传播民族文化艺术与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作用,其舞蹈形式影响甚广,至今仍在蒙古族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教学中发挥一定作用。在80年代后期镶黄旗与内蒙古艺术研究所合作,在镶黄旗进行普查摸底,并举办为期40天表演培训班。曾在镶黄旗第10届那达慕大会上进行大型表演,2007年镶黄旗文化馆排练了查玛舞,至今每年615日在哈音哈尔瓦庙表演。2008年由镶黄旗文化馆申报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曲艺》:  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是蒙古族民间艺人以说唱故事表演的一种曲艺形式,是说(道白)与唱相结合的说唱艺术,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唱词主要是以叙述故事为主。在曲调上,艺人根据传承和自己掌握的曲调可有一定的变化,同一曲调可用在不同的地方,同一内容可选用不同的曲调。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十分普遍,突出表现出乌力格尔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乌力格尔的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自拉四胡坐唱、坐说、不化妆。在表演技法上归纳为说功、唱功、做功三种。一般来说,没有固定的演唱脚本,对所闻所见的故事,艺人们全凭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的表现力来表达。

2008年由锡林浩特市文化馆申报被列入首批锡林郭勒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国学与我们倡导的和谐社会息息相关
下一篇:情深意长的鄂尔多斯酒文化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5426]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9191]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469]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5467]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