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的七个年头,经过坚韧地努力,取得了点点滴滴的进步。2009年是呈现学术成果,收获学术研究业绩的一年。上都文化研究的多方面的论述以《上都文化研究》(蒙、汉文)结集出版面世。参加区内外全国性、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论文受到好评。研究会在学术界开始有了一定名气,一些开创性的学术观点受到一定范围的认可。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在上都文化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面对上都文化研究这项大工程,我们只能是以平和的心态,一点一点的作出自己的努力!
不平常的学术研究成果
出版第一部《上都文化研究》专著。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学的学术概念首次得到明确的表述并得到了专门的阐释。《上都文化研究》(蒙、汉文)这两部上都文化研究的专著正式集结面世。汉文全书38 万字,由《上都文化初探》、《上都遗址浅谈》、《蒙古源流追踪》、《文化广角摘撷》四部分组成,蒙文24篇16万字。《上都文化研究》是上都文化研究的首部专著。这是我盟文化和历史研究方面取得的可喜成果。对于上都文化研究和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开发利用锡盟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推动锡林郭勒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文明建设,对于中华文明史研究和区域文化与地方学建设,都将不无裨益!
我们明确了以学术命题和术语的形式表达“上都文化”和“上都文化学”。上都文化:指的是以元代上都为标识的历史文化,它凝聚了13、14世纪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和主流部分,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融汇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弥足珍贵的阶段,是中华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都文化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蒙古族文化高度发展,吸纳多种文化的有益成分,达到的历史性的高度。上都文化的显著的游牧文化特点和开放性、多元性,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和后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上都城坐落在锡林郭勒草原。融汇漠南农耕文明和漠北游牧文明,锡林郭勒草原是上都文化的发祥地。上都文化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彰显了十三世纪的中华文明。
上都文化学:是指研究以上都为标识的关于元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科技各方面达到的水平与独具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
上都文明融汇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贯通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荟萃东方文明与西域文明,彰显了那个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深入发掘和研究。
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会刊《地方学研究信息》2009年第二期刊登了徐进昌的《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学的立论与思考》,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协办的《内蒙古新书评介》着力推介了《上都文化研究》,《北京学研究论文集》选录了《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学的立论与思考》,社会各界多有好评。《内蒙古晨报》2009年8 月7日《悦读》专版“内蒙古新书评介”(20)在头条位置发表了王钟先生撰写的《上都文化研究》读后《废都新考 昭示文明》。(责编 毛丫 美编白松) 书评概述了《上都文化研究》的总体情况。指出:《上都文化研究》“为我们了解元上都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也为我们追溯和传承草原文明、中华文明开辟了些许衢端。”
书评分三部分作了评述:一、本土作者驾驭的世界性课题 , 二、潜心研究 成果斐然 , 三、数典祭祖 传承文明 。书评认为,《上都文化研究》许多“见解与以往相比,多是新的角度,新的研究切入点,既往未及。”书评配发了《上都文化研究》一书的封面。
书评中说:“《上都文化研究》由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内蒙古文化研究所编著,徐进昌担纲主编。全书收30 名作者的70 篇文章(含序言、编后记),并附28 幅彩图(含8 幅题词照)。从每篇文章附注的作者简介得知这些作者均为本土人士, 蒙汉文题词作者也大都是在锡林郭勒盟工作过的老同志。众多的本土人士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本土上的历史遗迹, 并通过这一历史遗迹蕴含的草原文明来昭示中华文明,这是一种非凡的精神, 仅凭这种精神就足以拨动读者的心弦。”强调了这部上都文化研究的专著是本土作者驾驭的是世界性课题。
上都文化与上都文化学经元研会首创提出并多年来不断阐述,其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得到广泛的关注。上都文化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属于锡林郭勒的,也是属于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元上都作为七百多年前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大都市,一个世纪文化巨人,犹如一部丰厚的人类文明史书,发掘好,利用好,必将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上都文化”已经作为商标注册,通过国家审批,无疑将对上都文化的研究、宣传和弘扬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元上都遗址的品位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把“上都文化”打造成世界级的文化品牌,以利于锡林郭勒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利于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伟大复兴!
锡林郭勒文化作为学术命题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和诠释。《锡林郭勒日报》1月9日(文化专刊)第36期刊登了徐进昌《锡林郭勒文化的立论与思考》。新年伊始,把锡林郭勒文化和锡林郭勒学的研究和建设,提到了公众面前。
锡林郭勒文化是锡林郭勒地区文明发展和历史沧桑的沉淀与结晶。从精神层面汇集了这个游牧地区众多游牧民族创建的历史和现代的辉煌。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支流和有机组成部分。诸多有游牧文明原生态显著特点的民俗、民族元素和蒙古长调、呼麦、蒙古摔跤、民族服饰等草原风情,使锡林郭勒文化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锡林郭勒文化,是指以锡林郭勒地方为标识的,沉淀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明和现代发展的诸多方面而呈现的具有鲜明地区人文特点的精神财富和文明成果的总和。涵盖所属地方的上都文明、阿巴嘎岩画、苏尼特石刻、锡林浩特石器、乌珠穆沁古人类遗址等古文明和近、现代发展的文明成果。
锡林郭勒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特点,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元代金莲川一带的发展和上都文明为锡林郭勒文化留下了中华主流文化的印记,而有别于一般的地方文化。
元上都遗址在锡林郭勒。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国家申报清单彰显了锡林郭勒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在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
锡林郭勒文化,揭示的是锡林郭勒文明的发展和积淀,是融于中华文明之中的特有的地域风情、历史积淀、精神风貌和文化艺术诸方面状况。地方学是以特定地域的人类形成发展历史中创造成果所表现出的精神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学科。是一门以特定地域为特征的、以历史文化研究为主线的、应用性的、诸多学科交叉的文化学科。深入揭示和研究锡林郭勒文化,无疑对锡林郭勒的现代文明的构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意义。
《元上都文化》网(www.shdwh.cn)于2008年10月1日发表了徐进昌《锡林郭勒文化的立论与思考》,2008年11月24日正式设置《锡林郭勒文化》专栏并发了前言。前言指出:我们提出“锡林郭勒文化”和“锡林郭勒学”并不是说我们有多么高明。作为一个作文化研究的锡林郭勒人,出自对锡林郭勒的热爱,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锡林郭勒文化”和“锡林郭勒学”能作为一门学科,一门学问,引起人们的关注!一年多来,元上都文化网“锡林郭勒文化”专栏发表了多篇相关的论述,有关锡林郭勒文化的诸多学术方面的问题正在不断得到深入的揭示和阐述。
地方学是一门以地区的历史文化、人文活动、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际综合学问。区域文化是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形成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区域文化研究就是专门考察和分析某一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经济形态、政治状况、文化教育、社会习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透过区域文化研究成果,寻找出中国文化在地方上的表现特征,从而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审视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脉络。锡林郭勒文化、锡林郭勒古文明的研究,不仅对锡林郭勒地方文明建设,而且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都将是不无裨益的。揭开荒原草地古文明的面纱,树起独具上都文化和游牧文化神韵的锡林郭勒文化和锡林郭勒学之旗,应该是草原学人的一份责任!
元研会周景峰、焦福宝、齐斯秦巴托、铁明珠尔等取得了可喜的学术研究成果。元研会理事周景峰两部蒙元文化方面的编著正式发行面世,明珠尔潜心研究阿勒格苏勒德内蒙古日报(蒙文)专版推介。徐进昌、焦福宝大力研究蒙元文化在建筑业的体现,在锡林郭勒第一届蒙元文化建筑论坛获得好评。齐、斯秦巴托研究蒙古族起源地,受到社会学界关注。
蒙元大帝国是中华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时代,编著者周景峰《正说蒙元十五帝》和《忽必烈在上都》向读者简明易懂的介绍了蒙元历史上的十五帝,特别是元世祖忽必烈。
副秘书长焦福宝论文《浅谈地方学与锡林郭勒地域文化》刊登在《锡林郭勒日报>《文化》专栏第四十期上。把地域文化和地方学建设作为一个重大议题庄重地提了出来。焦福宝撰写的《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情况》、《锡林郭勒盟文物保护和传承情况》两篇文章编入锡盟史志办出版的《锡林郭勒风情》一书。焦福宝撰写的论文《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应该以人为本》在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报社联合主办的“群众文化30年”征文活动评比中获优秀奖。秘书长齐、斯秦巴托撰写的《蒙古人起源于大青山》、《老北京再新说》、《元大都公园:盛元古都遗存》等在学术会宣讲并编入“论文汇编”。
理事明珠尔潜心研究阿勒格苏勒德,不断深化,矢志不渝,成为一家之言。12月25 《内蒙古日报》(蒙文) 《文化》专栏88期(民族文化专版5——8)以整版篇幅报道了元研会理事明珠尔对《大元朝阿勒德苏勒德》的研究。元研会的理事,在诸多条件不够的情况下,埋头苦干,不尚空谈,把劲头用在作实事上,可喜可贺!
多次参加学术研讨会加深交流显现学术水平
年内元研会参加了北京“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北京学第十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了锡林郭勒首届蒙元文化建筑学术研讨会,向成吉思汗文化学术研讨会和西口文化学术研讨会递交了论文并被收入论文集正式出版。
首次接受并较高水平地完成了学术研究专项课题。由北京联合大学立项,作为北京的社科研究项目,元研会独立完成了《元代上都与大都间驿站的历史价值和扈从诗的文化意义》课题研究。
秘书长齐巴托代表元研会参加了北京“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元研会向大会提交了四篇论文:徐进昌《忽必烈治国的儒学思想和对草原文化的影响》,齐巴托三篇《老北京再新说》《元大都公园:盛元古都的遗存》《哈德门源于元朝蒙古语》,四篇论文均在会上宣读、入选国际会《论文汇编》,并将正式出版。齐巴托秘书长还参加第十一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蒙古人起源于大青山》,反响非凡,论文已选入由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学研究文集2009》。
徐进昌、焦福宝参加了在元上都遗址举办的第一届锡林郭勒盟蒙元建筑文化论坛,与来自深圳大学、复旦大学、内蒙古师大、西北民大、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学者和锡林郭勒盟的建筑业界人士共与论坛。徐进昌作了《浅谈锡林郭勒建筑的文化和历史元素》的演讲。焦福宝作了“锡林郭勒建筑的蒙元文化特色现状和展望”的演讲。11月26日 锡林郭勒日报》在《文化》专栏第五十二期,刊登了《浅谈锡林郭勒建筑的地方和文化元素》。对建筑文化的地方元素给予了关注!这是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初次把研究的视角面向建筑行业!
徐进昌理事长月内接到“第十一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伊金霍洛旗2009成吉思汗文化论坛”、“中国·西口文化论坛”三地的盛情邀请。《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学的立论与思考》、《简论成吉思汗对宗教领袖的礼遇和精神价值观》两篇论文入选,编入论文集并获奖。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活动受到区内外学界广泛好评!
研究会《元代大都与上都间驿路的历史价值和扈从诗的文化意义》课题成员由徐进昌、焦福宝、杨凌云、锡林高娃、敖登格日乐组成。课题由北京联合大学正式立项,由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负责完成。项目研究从驿路的站赤和相关诗文着力,揭示了上都、大都间驿路是一条彰显元代百年文明的历史之路,文化之路。
13—14世纪之间,中华民族处于元代的大一统发展阶段。各地间的交通往来和跨越国界的丝绸之路与海上通道非常活跃。上都与大都之间的驿路有四条。皇帝每年夏季在上都理政,秋凉时返回大都。自元世祖忽必烈以来,元代皇帝每年在上都、大都间驿路上巡幸往返,带着众多的随扈官员和上万人的护卫人员。这段上都、大都间的皇家驿路,就是巡幸中办理朝政之所。大量的扈从诗记述了驿路的风情,历史地再现了驿路沿途的人文风貌。百年间的皇帝巡幸和随扈理政,百年间的扈从诗文,成就了上都、大都间的历史之路,文化之路,文明之路。抚今追昔,这段皇家驿路任凭学子和游人凭吊和观赏。
完成《上都、大都间驿路的历史价值和扈从诗的文化意义》课题报告一份,近2万字。论文《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学的立论与思考》、《元代上都、大都间驿路的历史价值》、《从元代的扈从诗文看上都、大都间驿路的风情和文化》3篇,近5万字。其中,论文《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学的立论与思考》入选《北京学研究文集》,由北京联合大学编著,于2009年10月同心出版社正式出版。
研究方法主要是查阅有关文献和论著,特别是认真下功夫阅读了大量的元代诗文。从中提炼了对上都、大都间驿路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见解。这是我们对元代百年间上都、大都间驿路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解读。这条兴隆百年的皇家驿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得到了初步揭示,为进一步研究驿路作了有意义的工作,也为游人体验驿路风情提供了历史和文化的营养。我们一方面作为历史学问研究,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打造文化旅游之路的实用方面的需要。课题研究注意了科学性和实用性两个方面。其成果项目形成报告《元代上都、大都间驿路的历史价值和扈从诗的文化意义》不仅有较高价值的学术性,也有一定的实用性。
由于注重了学术和实用两个方面,所以项目成果上,不仅揭示了上都、大都间驿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且也宣示了一条历史之路、文化之路的旅游精品线。这也是项目的创新所在。
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学的立论与思考》提交了第十一次北京学术研讨会被收入《北京学研究文集》,由北京联合大学编著,于2009年10月由同心出版社出版。
加强协调和交流不断扩展研究会的工作
不断研究会组织建设和协调与交流,元研会的工作得到学界和有关领导部门深切关注。锡盟行署高度重视,为《上都文化研究》(蒙、汉文)主办了首发式。盟委委员、宣传部长田学臣和副盟长其其格到会并讲话。
对外界的学术联系,我们都认真地及时的回应。中国地方学联席会的会议我们届时参加,《地方学信息》我们常有文章。6月15日 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学刊《地方学研究信息》2009第二期在《地方文化》专栏首篇刊登徐进昌《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学的立论与思考》,表达了对上都文化与上都文化学研究的关注。
通过元上都文化网留言和评论专栏,广泛沟通了各方面关系。3月16日 北京的lsx196826朋友的邮件问询元代都城城门。有关城门的答复是:“据考证和有关资料证明,一般认为,上都城可分为外城、皇城和宫城。几重城的存在和众多的门需要大量的考证。大安阁大致在上都城的北部,皇城的中部。东西华门是宫城的东西两面的城门,东门两个,称大小东华门,北侧为小东门;西门两个,称大小西华门,北侧为小西门。宫城没有北门。复仁门大概是外城的门。”诸多问题我们都一一作了回复,通过网络加强了与国内外的交流。
一名叫薛丹的德国朋友 4月21日来邮件:“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我叫薛丹,在德国工作。我收集到2个中国红绿彩和三蔡瓷器。上面有文字,看上去像是巴斯八文。想请你们找学者辨认。但不知道如何把图片发给你们。如果方便的话请告诉我能给你们发图片邮件的e-mail地址。这2件瓷器也许对研究元上都文化有用。我的e-mail地址:xuedan@t-online.de谢谢 薛丹”。年内多次有关八思巴文的邮件,我们都认真对待,尊重每一个做学问的人和关注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的人,一一及时作回复了来函。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对有志者和爱好者敞开大门,不断补充力量。年内又有肖建华、杨凌云两位文化研究人士加入,为上都文化研究和蒙元文化研究增加了力量!
在行署领导的重视下,9月6日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在锡林郭勒文化苑有了专门的办公室。元研会成立七年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一间专门的办公室,在锡林郭勒文化苑区锡林郭勒盟民族歌舞团楼有了一间落脚之地!
回顾一年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学术上有了一点成果;但今后的工作不容乐观,诸多条件不具备,学术研究的进步还需要付出艰辛地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