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辞典》称:夫余“相传其始祖为东胡”。夫余早在西汉时期曾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过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但后来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三国志》有传,《辞海》有条。 匈奴在大青山打败东胡族的时候,东胡族四散,其往东迁徙的东胡人(包括蒙古乞颜部),至乌桓山的史称乌桓族;至鲜卑山的史称鲜卑族;至松花江的,就叫夫余。其实他们都是东胡族,或者就是蒙古族远古祖先乞颜部。 夫余,中国古族名,也是国名。亦作夫馀、扶馀、凫臾等。为貊族之国,本地也。西汉时称其所建的国家为夫馀。夫馀一词也许就是“富裕”的转音,汉人称他们是一个“富裕国家”,因此而得名。最早建国在今吉林市,以後迁农安,。在今松花江中游平原上,以今吉林省长春市北的农安为中心,在长城以北,南邻高句骊,东与挹娄接,西连鲜卑,“北有弱水(黑龙江)”,也就是中国地图的整个公鸡头,这样一个辽阔无边的广阔土地上,建立了夫馀国。其名始见于《史记》。今有留下的痕迹是吉林省有“扶余”之名,比如扶余县,在长春至哈尔滨的铁路上,位于榆树市西北。
当时的夫馀国是一个强大富裕的国家。夫余族是最早开发北大荒的人类。我们现在想象不出,他们不是游牧民族,而且建立的是一个发达的农业国。居民从事农业,产五谷;又出名马、猎貂,还盛产赤玉、大珠等。用栅作城,户八万,有宫室、仓库、牢狱。国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等称号。“邑落有豪民,名下户皆为奴仆”(《三国志·夫馀传》)。法律严苛,“杀人者死,没其家人为奴婢”(同上)。
挹娄,或称勿吉、靺鞨、女真,他们都来源于肃慎,都是满族人的祖先。满族的这些始祖,也接受过夫馀族统治长达400多年之久。自汉代以来,挹娄便受夫馀役属,三国魏黄初(220——226)中才摆脱了夫馀的统治,直接臣服于中原王朝,开始向魏国贡纳“楛矢石砮、弓甲、貂皮”等物。
西汉初,夫馀属汉朝设置在东北地区的玄菟郡(即第二玄菟郡,郡治在今辽宁新宾县),东汉末年公孙氏称雄辽东,夫馀王尉仇台被改属辽东郡。夫余常常遣使朝贡,以貂皮为贡物(貂皮是珍贵的御寒佳品),献中原王朝,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的君臣关系。从晋朝至南北朝时(3~5世纪),多次受鲜卑族慕容氏和高句骊的袭击,势力渐弱。五世纪末,居民分散迁徙,旧地被勿吉人(满族先民)所占。余部迁入高丽境内,後为高丽所灭。夫馀国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500年,约存在了700多年,其余众与鲜卑族融合的为多数。夫余和鲜卑的结合,实际上也是一个民族的两个部落的再融合,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民族,即东胡族。相互统一了,当然更为强大了。这也是后来鲜卑族强盛并入主中原建立庞大的北魏、北周等国家的基础。
据史料记载,夫馀后裔有豆莫娄者。其称呼又多种,亦译达末娄、大莫卢、达末罗等。中国古族名,始见于北魏。《魏书》有传,为夫馀族后裔。夫馀亡后,其北部遗民渡那河(今嫩江)而居,号达末娄。自鲜卑族北魏王朝至唐朝,多次遣使朝贡。大体分布于今嫩江中下游至呼兰河之间的松花江平原,“方二千里”,也是一个大国。 今很明确的是夫馀有二个民族为他们的後裔,一个是布里亚特蒙古人,一个是大和族,两个也完整保留了夫馀人体质与语言,大和族的语言被称为扶馀语系。大和族就是日本人祖先,其后裔是今日本的基本居民。所以,有人认为日本语属阿尔泰语系。公元三世纪建立大和国,因而有“大和民族”之称。与中国文化交流很早,以七八世纪为最盛,吸收了盛唐时代的农业技术、建筑、文字、佛教等,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又有人认为高丽是夫余族后裔(见《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p367)。“高句丽,其先出夫馀。 ”
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同心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2、《辞海》民族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 3、《民族词典》,陈永龄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