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保存了历史,展现了文化,显示了审美。是历史的名片,是文化的名片,是美学的名片,是一个地区和民族发展程度的名片。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应该在自己的建筑中注重自己的文化符号和历史符号。
建筑显现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独特的风格,是一个地方或一个城乡特有的符号和印记。人们常常会说,某一地方的建筑体现的是欧洲风格,是中国古典风格,是江南风格,是雅典风格,是俄罗斯风格,是现代风格,是中世纪风格,等等。锡林郭勒是草原游牧文明的摇篮,是上都文化、蒙元文化的发祥地, 锡林郭勒建筑业的风格应该包含哪些因素呢?
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高度的文明和审美要求,不是建筑格调的千篇一律,而是色彩纷呈,各具一格,缤纷多姿!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无异于自我退出和自我消失。在这多元文明竞相发展时代,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软实力,注重保护和发展自己的特色,才会在现代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才会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发展的空间!
锡林郭勒的历史文化定位
要弄清锡林郭勒建筑的文化的、历史的和地方的印记,需要从多方面考察和研究。首先要把握好锡林郭勒文化定位和历史定位。锡林郭勒文化是属于哪个类型的呢?它是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在元代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史称蒙元文化。正蓝旗、阿巴嘎旗、多伦县、太仆寺旗、正鑲白旗、镶黄旗所在的草原正是大元帝国夏都——上都的所在地,锡林郭勒草原作为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深受国内外瞩目。锡林郭勒草原孕育了令世人仰望的上都文化,成为蒙元文化的集大成者。
有史以来,锡林郭勒草原经历了漫长的游牧时代。柔然、鲜卑、匈奴、蒙古等多个游牧民族,都曾在这个天堂般的草原创造过辉煌。这种植根于草地和畜牧业的游牧文明是这一方土地的原本色彩,这一点应该是无可置疑的。特别是13、14世纪,以上都为标志,这里成为中华大地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世界上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蒙古族长期在这片草原集聚生活。草原的特色,游牧文化的特色,蒙古族的特色,蒙元文化的特色,上都文化的特色,都是锡林郭勒建筑应有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锡林郭勒又是人类古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锡林浩特等地的石器,阿巴嘎、苏尼特一带动岩画、乌珠穆沁一带的古人类洞穴,都揭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人类古文明。这是锡林郭勒历史和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值得认真研究和在建筑方面运用。
锡林郭勒建筑的文化符号
这个方面的专门研究所见不多,有关文献资料非常不足。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也不够成熟。现在广为流传的说法和做法,是把马文化作为草原文化和蒙古族文化基本特点。把蒙古民族称为马背民族。马符号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认可。这无疑是无可非议的。马应该作为锡林郭勒建筑的重要符号。再有,羊,驼,牛,山羊等其它家畜形象的运用,都是值得重视的。作为一个游牧文明的地区家畜形象无疑是为大家熟悉和崇尚的。
其二,蒙古包,勒勒车,马鞍,马镫,套马杆,镶牛皮靴等生产生活用具在建筑上的运用。蒙古包的圆顶在上都的竹宫就有运用的实例。勒勒车长阵很有草原独特风味。马鞍、马镫、套马杆象征平安吉祥,寓意深远。
其三,摔跤,赛马,射箭等体育娱乐活动是草原地区的一大特色,值得进一步提炼,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在建筑上适当运用。
其四,鹰,犬,大象和象辇,弓箭等狩猎和征战工具。狩猎一直是游牧地区的重要活动,猎鹰、猎犬是狩猎的重要助手。弓箭是战场常用之物,显示了草原民族的勇猛彪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象和象辇,这是元世祖忽必烈常用之物。作为大元帝国的皇帝,元世祖每逢征战和远游都是乘坐象辇的。大象和象辇显示了大元帝国黄金家族的威仪。实际上象辇就是皇帝的行辕,是“空军一号”。这方面还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
其五,苏勒德作为成吉思汗时期军旗,其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在建筑方面值得重视。
其六,阿巴嘎、苏尼特一带的岩画,是草原古代先民的创造,应该收集运用到地方的建筑装饰中来。
以上意见和建议仅供有关方面的业界人士参考,也希望有关专家学者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