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城的中轴线并未与子午线重合
● 自元代始,至清朝亡,“真命天子”们并不知自己的龙位坐“歪”
● 探究元上都在元朝的历史地位
相关链接:
据《北京科技报》:
航测专家看北京全景图,发现有个地方不对劲。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夔中羽用特制照相机成功“取”下了北京城的全景图像。这位空中摄影与遥感专家,曾参与上世纪60年代初几次著名的军事侦察,经验丰富而老到。
面对大型的《北京卫星影像图》和《北京航空影像图》,老人感觉有个地方“不对劲”,他当时的目光停留在中轴线上——这是足以影响整个城市格局的“脊梁”,“不论在巴黎、伦敦、东京、还是在北京”。
那一天,夔中羽的视线沿着影像图中的北京中轴线一路“北上”,脑袋竟不知不觉偏向了左侧,这使他感到吃惊——中轴线应是“正南正北”的朝向呀,“难道是空中拍出了问题”?
日前,笔者在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解秘北京中轴线》节日中看到,中国测绘科学研究所夔中羽研究员在对北京城的中轴线进行研究中发现,从元大都时就确定下来的北京城中轴线并没有和经过该地的子午线重合,而是有2度多的偏角。在精确的地形图上,中轴线显示了这种“偏离”:从南端起始点(永定门)开始,向北延伸时开始呈逆时针方向偏离子午线,而终点位置(钟楼),换算后的实际距离,已经离开子午线约300米!多种猜测都被推翻后,夔中羽研究员想到这种偏转可能与人文因素有关。为此,夔中羽研究员专程来到元上都遗址,通过对元上都遗址的实地测量,测出元大都的中轴线向北延长恰好经过元上都,由此得出了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因元上都而偏转的。
相关链接:
据《北京科技报》:
夔中羽惊奇地发现:中轴线遥指元上都遗址。
夔中羽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元朝第一个皇帝——铁木真之孙忽必烈身上。“这条中轴线建于忽必烈统治时期,它的形成是否也与忽必烈兴起的地方元上都有关联?”
带着疑问,夔中羽等人继续量算地图,进行野外考察。最终他们发现:北京中轴线继续往北延伸,延长线恰好通过距离北京270多公里的古开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苏默。
而据当地蒙古史学家介绍,兆奈曼苏默是元上都遗址所在地。当年忽必烈就是从此地迁都到元大都(今北京)的。而事实上,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两都巡幸制”:冬天在元大都办公,元大都就是所谓的“冬都”;夏天在元上都办公,元上都即是“夏都”。
由此,夔中羽研究员认为,中轴线偏离的事实,乃是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有意为之。由于元代档案残缺不堪,因而在具体的考证和推理方面,科学家和史学家仍在艰难地寻找着答案。
夔中羽说,南自永定门,北至钟楼,北京现在的中轴线全长7.7公里(媒体多报为8公里),当被视做从元上都遗址到北京的约270公里的“两都线的最南端”。
专家做了个统计,历史上把北京作为都城的封建帝王有33位。照此看来,这33位所谓的“真命天子”,也许除了忽必烈等人,怕是都不知道自己的龙椅坐“歪”了。
元上都与元大都
元上都始建于1256年,1259年建成命名为开平府。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上蒙古大汗汗位,开平府成为蒙古汗国的首都。1263年,忽必烈将开平府诏令为上都,翌年在燕京(今北京)将金中都城复号为中都。至元四年(1267年)在中都城东北另筑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至元二十年(1283年)筑成,蒙古人称为汗八里克(意即汗城)。
从忽必烈开始直到元顺帝,元朝始终实行两都巡幸制度,历任皇帝每年都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在上都处理国事、消夏、狩猎,接待蒙古宗王和外国史节的朝觐。元朝的十一位皇帝中有六位是在上都登基。元上都虽然始终与元大都并称为两都,但元上都才是元朝的根本,地位和作用去要重于元大都。
理由有三:
其一,正如台湾学者茧庐在《元代上都略考》中所言:“中国史学家与马可·波罗、多桑氏的记述,均曰上都为行都。以我的看法,蒙古人视上都,盖与和林等同,上都兴则和林废。燕京的营建,不过是理治汉地。和辽代以临潢为都城,以燕山为行京的意义相同。(蒙古与契丹同族。鉴于金人轻离根本上京(会宁)而招致覆灭,所以把根本地放在上都)蒙古初都和林,着眼是经营西北方,其位置在世界帝国的观点,是当时的中心地。到了忽必烈汗,放弃了北进西进,而采取南进汉地统一中华的策略。同时又要保持蒙古人的强弓弩马的习惯,与便于东北(乃颜封地)西北(海都,笃哇封地)两边的控制,自然以在此一跨据塞上,拥有草原的环境,与汉地中心的上都,作为都城,较好相宜,所以终元之世,发号施令之地,迄在上都,大汗到燕京去,那不过是享受汉地的繁华,才真是行都的性质。
其二,虞集在《贺丞相(贺胜)墓志铭》中对上都的地位和作用是这样描述的:“世祖忽必烈建上都于金莲川,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
其三,作为元世祖忽必烈的龙兴之地的上都,在1358年元顺帝时被红巾军攻陷而焚毁,从而使元王朝失去了根本,随后仅十年时间大都也被攻陷,从而结束了元朝大一统的局面。历史证明,元朝掘起于上都,又随上都的陷落而逐渐衰落,上都的兴衰史就是元朝的兴衰史。
上都的兴建早于大都,多次测量已证实,上都的中轴线与经过该地的子午线重合。忽必烈为了治理汉地的便捷,选择在燕京建中都(后称大都),但为了不离开上都这一根本,才用上都来确定大都的中轴线,从把上都整体放在了元大都的中轴线上,使大都成为上都的延伸,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体现了忽必烈卓越的统治理念,由引可见元朝实行的是形式上的两都制,而实质上是一都制,为此,大都中轴线因上都而偏转就理所当然了。
|